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和降雨特点 | 第12页 |
1.1.2 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发展战略 | 第12-13页 |
1.1.3 对传统雨水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 第13页 |
1.1.4 探寻传统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创新点 | 第16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4.3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2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形成的基础 | 第26-34页 |
2.1 自然要素及特征 | 第26-27页 |
2.1.1 地貌特征 | 第26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6-27页 |
2.1.3 土壤特征 | 第27页 |
2.1.4 植物特征 | 第27页 |
2.2 历史要素及特征 | 第27-28页 |
2.2.1 经济特征 | 第27-28页 |
2.2.2 政治特征 | 第28页 |
2.2.3 文化特征 | 第28页 |
2.3 人文要素及特征 | 第28-30页 |
2.3.1 土地利用 | 第28-29页 |
2.3.2 构筑物与设施 | 第29页 |
2.3.3 地域材料 | 第29页 |
2.3.4 乡土植物 | 第29-30页 |
2.4 降雨量对传统雨水利用措施形成的影响 | 第30-33页 |
2.4.1 中国的降水特征 | 第30-31页 |
2.4.2 降雨量在地域景观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2.4.3 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3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的总结与分析 | 第34-53页 |
3.1 雨水文化观念 | 第34-36页 |
3.1.1 雨水崇拜 | 第34-35页 |
3.1.2 雨水节约 | 第35页 |
3.1.3 雨水审美 | 第35-36页 |
3.2 雨水管理制度 | 第36-38页 |
3.2.1 上雨泽制度 | 第36-37页 |
3.2.2 水利法规 | 第37页 |
3.2.3 民约制度 | 第37-38页 |
3.3 雨水利用措施 | 第38-49页 |
3.3.1 造田集雨工程技术 | 第38-40页 |
3.3.2 径流集雨工程技术 | 第40-42页 |
3.3.3 净水保水工程技术 | 第42-43页 |
3.3.4 引水灌溉工程技术 | 第43-44页 |
3.3.5 雨水循环工程技术 | 第44-48页 |
3.3.6 园林造景工程技术 | 第48-49页 |
3.4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对当今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分析 | 第49-52页 |
3.4.1 文化价值的分析 | 第49-50页 |
3.4.2 景观视效的分析 | 第50页 |
3.4.3 技术措施的分析 | 第50-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4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 第53-70页 |
4.1 形成雨水观念 | 第53-54页 |
4.1.1 雨水资源化利用 | 第53页 |
4.1.2 传承民俗水意识 | 第53-54页 |
4.1.3 水文化遗产的延续 | 第54页 |
4.2 制定雨水制度 | 第54-55页 |
4.2.1 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 | 第54页 |
4.2.2 国家与地方法规并存 | 第54页 |
4.2.3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 | 第54-55页 |
4.3 设计雨水景观 | 第55-62页 |
4.3.1 景观美学设计 | 第55-58页 |
4.3.2 景观生态设计 | 第58-59页 |
4.3.3 景观融合功能设计 | 第59-62页 |
4.4 继承与发扬适宜的雨水利用技术 | 第62-69页 |
4.4.1 就地保存雨水设施遗址 | 第62-63页 |
4.4.2 持续使用雨水处理系统 | 第63-67页 |
4.4.3 更新改造雨水利用设施 | 第67-68页 |
4.4.4 延续雨水利用设施文化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5 鹤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 第70-86页 |
5.1 鹤壁海绵城市基本概况 | 第70-71页 |
5.2 海绵试点建设情况 | 第71-78页 |
5.2.1 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则 | 第71-72页 |
5.2.2 建设成效 | 第72-78页 |
5.3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的体现与传承 | 第78-85页 |
5.3.1 广泛普及的水观念 | 第78-79页 |
5.3.2 多方参与的水制度 | 第79-80页 |
5.3.3 因地制宜的生态水景观设计 | 第80-81页 |
5.3.4 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技术 | 第81-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