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信息过载背景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3 现阶段研究不足第17-18页
    1.3 主要概念界定第18-21页
        1.3.1 信息过载第18页
        1.3.2 媒介素养第18-19页
        1.3.3 新媒介素养第19页
        1.3.4 媒介素养教育第19-21页
    1.4 研究内容第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1 文献法第21页
        1.5.2 问卷调查法第21页
        1.5.3 深度访谈法第21-22页
        1.5.4 比较研究法第22-23页
2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第23-41页
    2.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第23-24页
        2.1.1 问卷编制及确定第23页
        2.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第23-24页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4页
    2.2 维度分析第24-35页
        2.2.1 媒介使用素养第25-30页
        2.2.2 信息消费素养第30-33页
        2.2.3 信息生产素养第33-34页
        2.2.4 社会参与素养第34页
        2.2.5 大学生对提升新媒介素养的认知情况第34-35页
    2.3 对比分析第35-37页
        2.3.1 不同性别造成的新媒介素养差异第35页
        2.3.2 不同年级造成的新媒介素养差异第35-36页
        2.3.3 不同专业造成的新媒介素养差异第36-37页
    2.4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第37-41页
        2.4.1 新媒介影响力大与价值判断不足的矛盾第37页
        2.4.2 新媒介依赖感强与容易沉迷其中的矛盾第37-38页
        2.4.3 新媒介使用率高与深度使用不足的矛盾第38-39页
        2.4.4 新媒介参与意识强与行动能力弱的矛盾第39-41页
3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第41-51页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提升经验第41-43页
        3.1.1 美国的经验第41-42页
        3.1.2 英国的经验第42页
        3.1.3 加拿大的经验第42-43页
        3.1.4 台湾地区的经验第43页
    3.2 以联合互动方式提升媒介实践能力第43-47页
        3.2.1 政府部门建立“围墙”第44页
        3.2.2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第44-45页
        3.2.3 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第45-46页
        3.2.4 媒介机构公共教育第46-47页
    3.3 以多元批判视角进行自我媒介教育第47-51页
        3.3.1 以开放心态增强对媒介的深度认知第47页
        3.3.2 以目标导向强化对媒介的有效使用第47-48页
        3.3.3 以批判视野提升对信息的甄别辨识第48页
        3.3.4 以输出结果开启对信息的持续生产第48-49页
        3.3.5 以优选意识打造自己的“移动知识库”第49页
        3.3.6 以道德底线提高媒介道德自律能力第49页
        3.3.7 以生活为舞台建构和谐的媒介社会第49-51页
4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51-54页
    4.1 研究结论第51页
    4.2 研究创新第51-52页
    4.3 研究不足第52页
    4.4 研究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第57-64页
    附录A:调查问卷第57-62页
    附录B:访谈提纲(教师版)第62-63页
    附录C:访谈提纲(学生版)第63页
    附录D:受访者基本信息第63-64页
个人简历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oop代数的对称自对偶结构
下一篇:有限群全形的Coleman自同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