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子宫肌瘤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2-23页
    1 子宫肌瘤概述第12页
    2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第12-13页
        2.1 子宫肌瘤与遗传第12页
        2.2 子宫肌瘤与激素第12页
        2.3 子宫肌瘤与生长因子第12-13页
        2.4 子宫肌瘤与miRNA第13页
        2.5 子宫肌瘤与种族第13页
    3 子宫肌瘤的中医病因病机第13页
    4 西医治疗进展第13-15页
        4.1 期待疗法第13-14页
        4.2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第14页
        4.3 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第14-15页
    5 中医药治疗第15-20页
        5.1 中药治疗第16-18页
        5.2 中成药第18-19页
        5.3 外治法第19-20页
    6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第20页
    7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第20-22页
    8 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的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方剂组方分析第23-42页
    1 数据资料第23页
        1.1 文献来源第23页
        1.2 文献标准第23页
        1.3 数据筛选第23页
        1.4 中药药物名称规范第23页
    2 数据分析第23-24页
    3 结果第24-34页
        3.1 研究结果—总体挖掘结果第24-27页
        3.2 研究结果—层次挖掘结果第27-34页
    4 讨论第34-41页
        4.1 总体情况讨论第34-35页
        4.2 用药频次第35-37页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第37-38页
        4.4 核心组合第38-39页
        4.5 新处方第39-41页
    5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第42-64页
    前言第42页
    1 临床资料第42-43页
        1.1 病例来源第42页
        1.2 诊断标准第42-43页
        1.3 中药治疗第43页
        1.4 观察指标第43页
        1.5 纳入标准第43页
        1.6 排除标准第43页
        1.7 疗效判定标准第43页
    2 研究方法第43-44页
        2.1 收集第43-44页
        2.2 录入与分析第44页
        2.3 统计方法第44页
    3 结果第44-64页
        3.1 一般资料比较第44-47页
        3.2 研究结果—总体挖掘结果第47-54页
        3.3 研究结果—层次挖掘结果第54-64页
讨论第64-80页
    1 传承与创新第64-65页
    2 子宫肌瘤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第65页
    3 患者月经状况讨论第65-66页
    4 频次统计结果分析第66-71页
        4.1 用药频次结果分析第66-69页
        4.2 分期用药规律频次第69-70页
        4.3 药性统计结果分析第70-71页
        4.4 药物归经统计结果分析第71页
    5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第71-73页
        5.1 柏子仁-茯苓第71-72页
        5.2 山茱萸-山药第72页
        5.3 月经期用药关联规则分析第72-73页
        5.4 非月经期用药关联规则分析第73页
    6 核心组合第73-76页
        6.1 竹茹-海螵蛸-茯苓第73页
        6.2 竹茹-党参-茜草第73页
        6.3 竹茹-橘红-枳实第73页
        6.4 牡蛎-海螵蛸-白花蛇舌草第73-74页
        6.5 海螵蛸-牡蛎-龙骨,牡蛎-龙骨-蒲黄第74页
        6.6 法半夏-莲须-山药,法半夏-莲须-百合第74页
        6.7 党参-茜草-白花蛇舌草第74-75页
        6.8 茵陈-佩兰-扁豆花第75页
        6.9 月经期用药的核心组合第75页
        6.10 非月经期用药的核心组合第75-76页
    7 新方的探讨第76-78页
        7.1 1号新方组成为竹茹、海螵蛸、茯苓、茜草第76页
        7.2 2号新方的组成为法半夏、山药、莲须、枳实第76-77页
        7.3 3号新方的组成为山茱萸、淫羊藿、益母草、熟地黄、山药、地骨皮第77页
        7.4 4号新方的组成为续断、橘红、合欢皮、首乌藤、菟丝子第77页
        7.5 5号新方的组成为海螵蛸、三七、益母草、茯苓、蒲黄第77页
        7.6 月经期用药新处方第77页
        7.7 非月经期用药新处方第77-78页
    8 小结第78-80页
        8.1 调补肝肾,补消结合第78页
        8.2 分期治疗,重视调经第78-79页
        8.3 辨证论治,消散痰瘀第79页
        8.4 舒畅情志,善用安神第79-80页
病案举例第80-84页
结语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附录 缩略语第90-91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无线网络节能技术研究
下一篇:ITS无线Mesh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及实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