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3.1 研究特色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1.4.1 创新点 | 第1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12-20页 |
2.1 生命、生命价值以及正确生命价值观的涵义 | 第12-13页 |
2.1.1 生命 | 第12页 |
2.1.2 生命价值 | 第12-13页 |
2.1.3 正确生命价值观 | 第13页 |
2.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依据 | 第13-17页 |
2.2.1 我国古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源泉 | 第13-15页 |
2.2.2 我国现代生命价值观教育革新理念 | 第15-16页 |
2.2.3 国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借鉴 | 第16-17页 |
2.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 第17-20页 |
2.3.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现状 | 第20-27页 |
3.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现状的严重性 | 第20-24页 |
3.1.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现状的现实严重性 | 第20-22页 |
3.1.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现状的影响严重性 | 第22-24页 |
3.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现状的分类 | 第24-27页 |
3.2.1 怀疑生命 | 第24页 |
3.2.2 漠视生命 | 第24-25页 |
3.2.3 残虐生命 | 第25页 |
3.2.4 浪费生命 | 第25页 |
3.2.5 否定生命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屡现生命悲剧成因分析 | 第27-40页 |
4.1 学校因素 | 第27-31页 |
4.1.1 大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 第27-29页 |
4.1.2 大学教育的片面性 | 第29-30页 |
4.1.3 部分教师的错误指导 | 第30-31页 |
4.2 社会因素 | 第31-33页 |
4.2.1 社会转型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2 大学生就业压力 | 第32-33页 |
4.2.3 大众传媒的引导 | 第33页 |
4.3 家庭因素 | 第33-36页 |
4.3.1 家庭经济困难 | 第34页 |
4.3.2 家庭关系紧张 | 第34-35页 |
4.3.3 错误的家庭教育 | 第35-36页 |
4.3.4 独生子女的影响 | 第36页 |
4.4 个人因素 | 第36-40页 |
4.4.1 认知偏差 | 第37页 |
4.4.2 挫折承受力差 | 第37-38页 |
4.4.3 人际关系紧张 | 第38-39页 |
4.4.4 责任意识缺失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 第40-54页 |
5.1 学校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 第40-43页 |
5.1.1 注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师资培养 | 第40-41页 |
5.1.2 开设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课程 | 第41-42页 |
5.1.3 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活动 | 第42-43页 |
5.2 社会支持提供强有力保障 | 第43-46页 |
5.2.1 社会支持要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契合 | 第43-44页 |
5.2.2 社会支持推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 第44-46页 |
5.3 家庭做好大学生坚强后盾 | 第46-47页 |
5.3.1 家长需注意自身行为 | 第46页 |
5.3.2 家庭需注意教育方法 | 第46-47页 |
5.3.3 及时的沟通 | 第47页 |
5.4 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47-54页 |
5.4.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第48-49页 |
5.4.2 培养和谐的心理素质 | 第49-51页 |
5.4.3 建立友好的人际交往 | 第51-52页 |
5.4.4 塑造高尚的人格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