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民事其他法权论文

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12页
1 引言第13-19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目的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1 精神需求第19页
        2.1.2 精神赡养第19页
        2.1.3 道德责任第19-20页
        2.1.4 法律规制第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20-21页
        2.2.2 活动理论第21页
        2.2.3 相对剥夺理论第21-22页
    2.3 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的关系第22-24页
        2.3.1 精神赡养道德责任法律化的必要性第22页
        2.3.2 精神赡养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的联系第22-23页
        2.3.3 精神赡养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的区别第23-24页
3 国内外关于精神赡养的规定第24-27页
    3.1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神赡养理念第24-25页
        3.1.1 “养而有敬”的思想第24页
        3.1.2 “孝治天下”的理念第24页
        3.1.3 “不孝入罪”的规定第24-25页
    3.2 国外精神赡养的相关法律规定第25-27页
        3.2.1 新加坡《赡养父母法》第25页
        3.2.2 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规定第25页
        3.2.3 韩国税收优惠政策第25-27页
4 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现状第27-35页
    4.1 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基本现状第27-30页
        4.1.1 老年人口数据统计第27-28页
        4.1.2 老年人精神赡养基本调查情况第28-30页
    4.2 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现状第30-33页
        4.2.1 子女对精神赡养道德责任的认识第30-31页
        4.2.2 子女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的态度第31-33页
    4.3 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规制现状第33-35页
        4.3.1 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规定第33页
        4.3.2 “常回家看看”入法第33-35页
5 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5-41页
    5.1 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第35-37页
        5.1.1 老年人精神赡养缺少法律规制第35页
        5.1.2 传统孝道观念淡化第35-36页
        5.1.3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设施不全服务单一第36页
        5.1.4 家庭精神慰藉不足第36-37页
        5.1.5 老年人孤独感日趋严重第37页
    5.2 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7-41页
        5.2.1 社会的发展进步第37页
        5.2.2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第37-38页
        5.2.3 道德责任意识薄弱第38-39页
        5.2.4 家庭结构的变迁第39页
        5.2.5 经济条件制约着常回家看看第39-40页
        5.2.6 老年人心理调适不当第40-41页
6 老年人精神赡养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问题的解决对策第41-49页
    6.1 精神赡养道德责任的教育引导第41-43页
        6.1.1 弘扬传统孝道第41-42页
        6.1.2 加强思想教育第42页
        6.1.3 强化道德义务第42-43页
    6.2 精神赡养法律规制的强制作用第43-45页
        6.2.1 明确精神赡养义务人主体资格第43-44页
        6.2.2 细化精神赡养义务履行的具体方式第44页
        6.2.3 加强精神赡养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第44页
        6.2.4 建立健全精神赡养的法律保障体系第44-45页
    6.3 精神赡养责任的社会助推第45-47页
        6.3.1 建立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第45-46页
        6.3.2 开设老年大学及就业中心第46页
        6.3.3 建立专门的老年人网络中心第46页
        6.3.4 大力发展银色产业第46-47页
    6.4 老年人自身的思想素质提升第47-49页
        6.4.1 重建心理年龄第47页
        6.4.2 学会自我宽慰第47-48页
        6.4.3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第48-49页
7 结论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声带白斑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普通人群中室性早搏对全因死亡的预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