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三、论文的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一)论文的思路 | 第12页 |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一、相关的理论借鉴 | 第15-19页 |
(一)公共物品理论 | 第15-16页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第16-17页 |
(三)有限理性小农理论 | 第17页 |
(四)产权制度理论 | 第17-19页 |
(五)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三)相关研究总体评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分析 | 第25-42页 |
一、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 第25-26页 |
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三、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四、我国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模式 | 第30-37页 |
(一)模式一:政府直接投资建设 | 第31-32页 |
(二)模式二:政府利用市场建设 | 第32-34页 |
(三)模式三:社区投资建设 | 第34-35页 |
(四)模式四:非营利组织建设 | 第35-37页 |
五、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所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一)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 第37-38页 |
(二)需供结构不平衡 | 第38-40页 |
(三)缺乏建后的维护和相应的管理 | 第40页 |
(四)广大农民对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度不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四川崇州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的案例分析 | 第42-48页 |
一、崇州市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现状 | 第42页 |
二、崇州市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试点的做法 | 第42-44页 |
三、崇州市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的主要效果 | 第44-45页 |
(一)建设效率明显提高 | 第44页 |
(二)建设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 第44页 |
(三)通过村民自建较好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 第44-45页 |
(四)初步构建起了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后的长效管护机制 | 第45页 |
四、崇州市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试点的几点启示 | 第45-48页 |
(一)村民自建工作有利于发挥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 | 第45-46页 |
(二)村民自建工作有利于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机制 | 第46页 |
(三)村民自建工作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绩效 | 第46页 |
(四)村民自建工作有利于缓和农村干群矛盾 | 第46-47页 |
(五)村民自建工作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8-55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49-55页 |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多渠道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主体 | 第49-50页 |
(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要充分体现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 第50-51页 |
(三)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高农民在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的参与度 | 第51-52页 |
(四)构建有利于社区参与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 | 第52-53页 |
(五)建立健全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53页 |
(六)优化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落实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