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与王国维词论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本体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 词体论 | 第14-21页 |
一、推尊词体 | 第14-18页 |
二、“雅郑”之辨 | 第18-21页 |
第二节 词史观 | 第21-28页 |
一、“正变”观与“盛衰”说 | 第22-24页 |
二、以“词人”论史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创作论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创作主体论 | 第28-34页 |
一、“有我在也”与“有我之境” | 第28-29页 |
二、“正”情与“真”情 | 第29-31页 |
三、才气、学识与天才、素养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创作方法论 | 第34-46页 |
一、“神光所聚”与“境界全出” | 第34-36页 |
二、“隐”“秀”与“隔”“不隔” | 第36-42页 |
三、“贵无事碍”与“不使隶事” | 第42-46页 |
第三章 风格论 | 第46-58页 |
第一节 风格类型 | 第46-50页 |
一、“阳刚”与“阴柔” | 第46-48页 |
二、“宏壮”与“优美”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审美价值 | 第50-58页 |
一、“本色”与“自然” | 第51-53页 |
二、“奇创”“沉厚”与“洒落”与“悲壮” | 第53-58页 |
第四章 批评论 | 第58-72页 |
第一节 批评标准 | 第58-64页 |
一、以“品”论词与以“格”评词 | 第58-61页 |
二、“意趣”与“气象” | 第61-64页 |
第二节 批评方法 | 第64-72页 |
一、摘句批评 | 第65-67页 |
二、诗词互释 | 第67-69页 |
三、辩证法与“学兼中西”法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