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模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背景第10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内第11-13页
        1.2.2 国外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1 论文的创新点第14-15页
        1.3.2 论文的不足点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础理论第16-32页
    2.1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第16-17页
        2.1.1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概述第16-17页
        2.1.2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第17页
    2.2 互联网金融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第17-23页
        2.2.1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概念第17-19页
        2.2.2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主要类型第19-23页
    2.3 监管模式的法律价值考量第23-32页
        2.3.1 法律的价值目标与社会经济效益第23-25页
        2.3.2 基于公正、安全与效率的法律价值选择第25-27页
        2.3.3 基于普惠型金融理念的法律价值选择第27-29页
        2.3.4 监管模式的法经济学分析第29-32页
第3章 国内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模式第32-42页
    3.1 大陆地区第32-36页
        3.1.1 大陆地区的监管模式第32-33页
        3.1.2 大陆地区监管模式面临的困境第33-36页
    3.2 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第36-42页
        3.2.1 香港地区的监管模式第36-38页
        3.2.2 台湾地区的监管模式第38-39页
        3.2.3 对大陆地区的借鉴和启示第39-42页
第4章 国外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模式第42-50页
    4.1 欧盟第42-45页
        4.1.1 欧盟的监管模式第42-44页
        4.1.2 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第44-45页
    4.2 美国第45-47页
        4.2.1 美国的监管模式第45-46页
        4.2.2 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第46-47页
    4.3 日本第47-50页
        4.3.1 日本的监管模式第47-48页
        4.3.2 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第48-50页
第5章 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模式的基本构思第50-62页
    5.1 监管遵循的原则第50-54页
        5.1.1 分类监管的原则第51-52页
        5.1.2 动态监管的原则第52-53页
        5.1.3 协作监管的原则第53-54页
        5.1.4 风险监管的原则第54页
    5.2 监管遵循的标准第54-57页
        5.2.1 基于监管强度的分类标准第54-57页
        5.2.2 基于支付生态圈的内部分化的分类标准第57页
    5.3 关于监管模式的建设性意见第57-62页
        5.3.1 法律监管的宽严幅度适当第57-58页
        5.3.2 探索并优化准入规则以适应实践第58-59页
        5.3.3 严格保障金融服务参与者的权益第59-60页
        5.3.4 提高监管立法层级和立法质量第60-61页
        5.3.5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良性互动第61-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附录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数据加密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的车牌识别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