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建筑物与设备论文--防排水、防排水设备论文

隧道上覆溶洞突涌水机理与安全厚度预测及工程应用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溶洞发育规律与隧道岩层破坏机理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溶洞对岩溶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岩溶隧道的防突安全厚度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4 最小安全厚度预测及突水灾害预警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第21页
        1.3.2 论文创新点第21-22页
        1.3.3 论文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充水溶洞赋存规律与孕灾模式第23-39页
    2.1 典型充水溶洞案例分析第23-27页
        2.1.1 圆梁山隧道溶洞突水涌泥第23-26页
        2.1.2 尚家湾隧道溶洞突水涌泥第26-27页
    2.2 充水溶洞赋存规律第27-32页
        2.2.1 溶洞赋存地质条件第28-30页
        2.2.2 溶洞充水性规律第30-32页
    2.3 充水溶洞孕灾模式第32-35页
        2.3.1 涌水量的影响因素第33-34页
        2.3.2 破坏通道的影响因素第34-35页
    2.4 充水溶洞孕灾性识别第35-38页
        2.4.1 充水溶洞致灾前兆信息第35-37页
        2.4.2 孕灾识别指标及分级标准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隧道施工过程中上覆充水溶洞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第39-65页
    3.1 上覆充水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39页
    3.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定第39-42页
        3.2.1 隧道计算模型及开挖模拟第39-41页
        3.2.2 模型计算工况第41页
        3.2.3 模型参数选定第41-42页
    3.3 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42-64页
        3.3.1 不同大小充水溶洞对隧道围岩力学场的影响第42-48页
            3.3.1.1 隧道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第43-46页
            3.3.1.2 隧道围岩的位移变化特征第46-48页
        3.3.2 不同水压充填溶洞对隧道围岩力学场的影响第48-53页
            3.3.2.1 隧道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第48-52页
            3.3.2.2 隧道围岩的位移变化特征第52-53页
        3.3.3 不同围岩级别对隧道围岩力学场的影响第53-59页
            3.3.3.1 隧道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第54-57页
            3.3.3.2 隧道围岩的位移变化特征第57-59页
        3.3.4 不同隧道埋深对隧道围岩力学场的影响第59-64页
            3.3.4.1 隧道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第59-62页
            3.3.4.2 隧道围岩的位移变化特征第62-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掌子面与溶洞最小岩体安全厚度数值判定方法第65-83页
    4.1 最小安全厚度数值判定方法原理第65-66页
    4.2 不同工况下最小安全厚度数值分析第66-81页
        4.2.1 不同大小充水溶洞下的最小安全厚度第67-70页
            4.2.1.1 隧道围岩的孔隙水压力特征第67-68页
            4.2.1.2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与最小安全厚度第68-70页
        4.2.2 不同水压充填溶洞下的最小安全厚度第70-74页
            4.2.2.1 隧道围岩的孔隙水压力特征第70-72页
            4.2.2.2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与最小安全厚度第72-74页
        4.2.3 不同围岩级别下的最小安全厚度第74-77页
            4.2.3.1 隧道围岩的孔隙水压力特征第74-75页
            4.2.3.2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与最小安全厚度第75-77页
        4.2.4 不同隧道埋深下的最小安全厚度第77-81页
            4.2.4.1 隧道围岩的孔隙水压力特征第77-79页
            4.2.4.2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与最小安全厚度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最小安全厚度预测与突涌水灾害预警软件系统第83-101页
    5.1 最小安全厚度预测与突涌水灾害预警方法第83-89页
        5.1.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第83-86页
        5.1.2 突涌水灾害分级预警方法第86-89页
    5.2 软件系统的开发第89-90页
        5.2.1 软件系统的工程意义第89-90页
        5.2.2 软件系统的设计目标第90页
        5.2.3 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第90页
    5.3 软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90-98页
        5.3.1 软件系统的的结构体系第90-91页
        5.3.2 软件系统的功能第91-92页
        5.3.3 软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第92-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第101-111页
    6.1 最小安全厚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101-104页
    6.2 鸡公岭隧道溶洞突水的软件应用第104-109页
        6.2.1 工程地质情况第104-106页
        6.2.2 参数选取与最小安全厚度预测第106-107页
        6.2.3 突涌水灾害预警应用第107-108页
        6.2.4 现场开挖验证第108-109页
    6.3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7.1 结论第111-112页
    7.2 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7-118页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18页
在读期间获批的软件著作权第118页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