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20-21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3-53页 |
2.1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综述 | 第23-33页 |
2.1.1 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 | 第23-26页 |
2.1.2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法的述评 | 第26-28页 |
2.1.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 第28-33页 |
2.2 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渊源 | 第33-38页 |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 第35-36页 |
2.2.4 发展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 第36-37页 |
2.2.5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 | 第37-38页 |
2.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 | 第38-43页 |
2.3.1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38页 |
2.3.2 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理论 | 第38-40页 |
2.3.3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 | 第40-41页 |
2.3.4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41-43页 |
2.4 主要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43-51页 |
2.4.1 软集合理论 | 第43-48页 |
2.4.2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48-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狭义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 第53-61页 |
3.1 DEA模型 | 第53-54页 |
3.2 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54-56页 |
3.2.1 Malmquist指数 | 第54-55页 |
3.2.2 Malmquist指数的计算及分解 | 第55-56页 |
3.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 | 第56-60页 |
3.3.1 指标设计 | 第56-57页 |
3.3.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算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广义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 第61-95页 |
4.1 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界定 | 第61-68页 |
4.1.1 经济增长效率性 | 第62-63页 |
4.1.2 经济结构趋优性 | 第63-64页 |
4.1.3 经济系统稳定性 | 第64-65页 |
4.1.4 经济驱动创新性 | 第65-66页 |
4.1.5 经济福利共享性 | 第66-67页 |
4.1.6 资源环境包容性 | 第67-68页 |
4.2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8-79页 |
4.2.1 效率性指标 | 第70-71页 |
4.2.2 趋优性指标 | 第71-74页 |
4.2.3 稳定性指标 | 第74-75页 |
4.2.4 创新性指标 | 第75-76页 |
4.2.5 共享性指标 | 第76-78页 |
4.2.6 包容性指标 | 第78-79页 |
4.3 基于软集合参数约简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79-83页 |
4.3.1 参数约简 | 第79-80页 |
4.3.2 基于参数约简的指标体系优化 | 第80-82页 |
4.3.3 基于参数重要性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82-83页 |
4.4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 | 第83-90页 |
4.4.1 问题描述与数据来源 | 第83-84页 |
4.4.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算 | 第84-87页 |
4.4.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背离 | 第87-90页 |
4.5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主要症状 | 第90-94页 |
4.5.1 结构失衡与生产投入要素错配 | 第91-92页 |
4.5.2 效率低下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第92-93页 |
4.5.3 产能过剩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 第93页 |
4.5.4 分配不公与社会运行成本上升 | 第93-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测度 | 第95-113页 |
5.1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历程 | 第95-102页 |
5.1.1 中国产业结构状况概述 | 第95-99页 |
5.1.2 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内部结构 | 第99-102页 |
5.2 方法、指标和数据 | 第102-106页 |
5.2.1 基于软集合的LS-SVR方法 | 第102-104页 |
5.2.2 指标和数据说明 | 第104-106页 |
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6-111页 |
5.3.1 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优化结果 | 第106-108页 |
5.3.2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测算 | 第108-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3-12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14-119页 |
6.2.1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第115-116页 |
6.2.2 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工业结构体系 | 第116-117页 |
6.2.3 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助推现代服务业 | 第117-118页 |
6.2.4 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产业融合式发展 | 第118-119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附录 | 第133-141页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页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3页 |
C. 指标数据 | 第133-135页 |
D. MATLAB程序 | 第135-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