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商标许可激励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1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7-8页
    1.2 文献综述第8-1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第8-9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第9-11页
    1.3 研究的方法与范围第11页
2 商标许可激励机制的概述第11-14页
    2.1 含义与性质第11-12页
    2.2 与商标使用许可制度的关系第12-13页
    2.3 整体目标第13-14页
3 商标许可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第14-18页
    3.1 一般性前提:“理性人”假设与“外部性”原理第14-16页
    3.2 特殊性前提:契约形式的权利再分配模式第16-17页
    3.3 激励机制中的平衡论第17-18页
4 商标许可激励机制的有机组成第18-28页
    4.1 利益的分成第18-23页
        4.1.1 论证的前提:商标、商誉及营业间的关系第18-20页
        4.1.2 关系主体的利益分成情况第20-21页
        4.1.3 悖论:商誉的分割与转移第21-23页
    4.2 风险共担与责任分担第23-28页
        4.2.1 前置性分析:商标品质保证功能与产品责任第23-24页
        4.2.2 许可关系中的质量控制问题第24-25页
        4.2.3 商标价值减损的构成与责任第25-27页
        4.2.4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情形第27-28页
5 国内外商标许可激励机制的法律实践第28-39页
    5.1 域外研究第28-33页
        5.1.1 域外相关立法情况第28-30页
        5.1.2 国际组织的示范合同第30-32页
        5.1.3 小结:域外经验的借鉴第32-33页
    5.2 国内研究第33-39页
        5.2.1 国内立法现状第33-34页
        5.2.2 国内司法实践情况——以“王老吉”商标纠纷案为例第34-36页
        5.2.3 小结:我国商标许可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6-39页
6 我国商标许可激励机制的完善第39-42页
    6.1 关于“质量控制”条款的修改第39页
    6.2 更改违反“信息标示”义务的后果第39-40页
    6.3 增设权利的再运用制度第40页
    6.4 加强制度间的衔接第40-41页
    6.5 相关配套制度之完善第41-42页
    6.6 关于其他有关方面的建议第42页
7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46-47页
后记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度链接中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认定
下一篇:股权众筹信息披露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