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3页 |
1.1 绿僵菌防治害虫及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1.1 绿僵菌应用现状 | 第16页 |
1.1.2 花生蛴螬为害及控制现状 | 第16-17页 |
1.1.3 施菌量和施菌时机对绿僵菌防效的影响 | 第17页 |
1.2 绿僵菌田间存活及与植物关系 | 第17-20页 |
1.2.1 绿僵菌的田间宿存及根际定植 | 第17-18页 |
1.2.2 绿僵菌等生防真菌对植物促生长作用 | 第18-20页 |
1.2.3 生防真菌内生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研究 | 第20页 |
1.3 GFP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内生菌检测应用 | 第20-22页 |
1.3.1 真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方法 | 第21页 |
1.3.2 gfp工程菌株的作用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金龟子绿僵菌对花生萌发及幼根生长的影响 | 第23-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3 施菌后取样及检测 | 第24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2.1 金龟子绿僵菌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根生长的影响 | 第24-27页 |
2.2.2 金龟子绿僵菌在花生根际宿存的种群数量变化 | 第27页 |
2.2.3 花生幼根发育与金龟子绿僵菌种群数量相关性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金龟子绿僵菌对花生生长及蛴螬防效的影响 | 第30-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菌株和孢子粉获得 | 第30页 |
3.1.2 施菌方法 | 第30-31页 |
3.1.3 取样及检测 | 第31-32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6页 |
3.2.1 两种时期施菌后绿僵菌存活动态及防治蛴螬效果的研究 | 第32-36页 |
3.2.2 绿僵菌在花生根际宿存的种群数量变化 | 第36-37页 |
3.2.3 绿僵菌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 第37-42页 |
3.2.4 绿僵菌对田间蛴螬数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5 绿僵菌对花生果生长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3.3.1 两个时期施菌绿僵菌定植率、增殖率变化 | 第46页 |
3.3.2 两个施菌时期施菌防虫效果及对花生果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金龟子绿僵菌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金龟子绿僵菌在花生根中内生性分析 | 第48-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根样品的清洗消毒 | 第48页 |
4.1.3 根内生绿僵菌的选择性分离和鉴定 | 第48-49页 |
4.1.4 根内生绿僵菌的PCR检测 | 第49-51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51-55页 |
4.2.1 选择性分离对绿僵菌根内定植的确认 | 第51-52页 |
4.2.2 DNA分子检测对绿僵菌根内生定植的判定 | 第52-55页 |
4.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金龟子绿僵菌egfp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57-70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7-5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9-64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64-69页 |
5.2.1 Camben-e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4-65页 |
5.2.2 根癌农杆菌中载体Camben-eGFP的检测 | 第65-66页 |
5.2.3 农杆菌转化绿僵菌M202 | 第66-67页 |
5.2.4 转化子的鉴定 | 第67-69页 |
5.3 讨论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