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农业建筑论文

乡村建筑实践中的“在地”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蔈草镇长岭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乡村建设的当前困境第13-14页
        1.1.2 本地居民对乡村的认同感丧失第14页
        1.1.3 内地建筑师对乡村实践的探索第14-17页
        1.1.4 台湾“在地”实践的初见成效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2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0-21页
        1.3.1 研究范围第20-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1-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页
        1.4.2 研究框架第21-25页
2 乡村“在地”实践的相关基础研究第25-51页
    2.1 相关研究综述第25-32页
        2.1.1 关于“地域”建筑的理论研究第25-29页
        2.1.2 关于“乡村”建筑的理论研究第29-32页
    2.2“在地”的起源第32-33页
        2.2.1“在地化”第32-33页
        2.2.2“在地化”的发展第33页
    2.3“在地”的概念辨析第33-37页
        2.3.1“在”的含义第34-35页
        2.3.2“地”的含义第35-36页
        2.3.3“在地”的建筑第36-37页
    2.4“在地”实践的兴起和发展第37-43页
        2.4.1 台湾“在地”实践的经验借鉴第37-40页
        2.4.2 内地的“在地”实践探索第40-43页
    2.5 乡村在地设计的体系构建第43-51页
        2.5.1“在地设计”的界定第43-48页
        2.5.2 乡村在地设计的体系构建第48-51页
3“生”在乡村——与生俱来的“乡土性格”第51-67页
    3.1 场地的在地应变第52-56页
        3.1.1 场地的原生保留第52-54页
        3.1.2 场地矛盾的在地转接第54-56页
    3.2 气候条件的在地回应第56-62页
        3.2.1 传统民居的经验借鉴第56-59页
        3.2.2 建筑空间的“被动式”创新第59-60页
        3.2.3 室外环境的在地因借第60-62页
    3.3 原生资源的在地利用第62-66页
        3.3.1 与“树”共生第62-64页
        3.3.2 与“水”共融第64-65页
        3.3.3“原始物件”的共存与新生第65-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长”在乡村——与时俱进的“乡间营建”第67-89页
    4.1 历史文脉的在地传承第68-73页
        4.1.1 改造的力量——建筑空间的“新旧”嫁接第68-69页
        4.1.2 在地空间的“肌理”延续第69-71页
        4.1.3 历史空间的“移植”或“重构”第71-73页
    4.2 社会组织的多方协作第73-79页
        4.2.1“在地”的态度转变第73-75页
        4.2.2“公众参与,开放体系”第75-78页
        4.2.3“甲方”意志的植入第78-79页
    4.3 建造方式的与时俱进第79-87页
        4.3.1“非正式营建”——向传统技艺学习第80-81页
        4.3.2“适宜技术”——现代技术的并置第81-83页
        4.3.3 本地材料的“时空”呈现第83-86页
        4.3.4 与“时间”为伴的持存经营第86-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5“感”在乡村——回归故里的“乡村精神”第89-107页
    5.1 乡村生活的真切营造第90-99页
        5.1.1 基于乡村活动的场所设计第91-94页
        5.1.2 建筑环境的精微化设计第94-96页
        5.1.3 寻求“归属”的场所精神第96-99页
    5.2 人文关怀的乡村感知第99-105页
        5.2.1 多维感官的知觉体验第99-101页
        5.2.2 适宜的人性尺度第101-103页
        5.2.3 乡村中的公共精神第103-105页
    5.3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6 设计实践——重庆市云阳县蔈草镇长岭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第107-127页
    6.1 项目背景第107-110页
        6.1.1 区位分析第107-108页
        6.1.2 文化背景第108-109页
        6.1.3 基地现状及设计任务书第109-110页
        6.1.4 设计构思第110页
    6.2 生在乡村——场地条件的原生回应第110-114页
        6.2.1 回应场地的在地设计第111页
        6.2.2 回应气候的在地设计第111-113页
        6.2.3 在地资源的利用第113-114页
    6.3 长在乡村——建筑的介入与锚固第114-119页
        6.3.1 在地空间的历史延续第114-115页
        6.3.2 甲方的协作与博弈第115-117页
        6.3.3 以时间为伴的在地经营第117-119页
    6.4 感在乡村——时间维度的幸福感第119-124页
        6.4.1 积极空间的“在地”营造第119-122页
        6.4.2 人文关怀的乡村精神第122-124页
    6.5 本章总结第124-127页
7 结语与展望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附录第135-141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5-136页
    B. 附图:重庆市云阳县蔈草镇长岭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方案设计第136-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胡疏肝散干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炎症反应的研究
下一篇:止血方治疗痔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