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 第12-14页 |
1.2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 | 第14-18页 |
1.2.1 细菌分泌系统概述 | 第14-15页 |
1.2.2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 | 第15页 |
1.2.3 T6SS的组成和结构 | 第15-16页 |
1.2.4 T6SS的功能 | 第16-17页 |
1.2.5 T6SS的调控 | 第17-18页 |
1.3 细菌的环境适应性 | 第18-19页 |
1.4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4的环境适应性功能研究 | 第25-5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8页 |
2.2.1 试剂 | 第25-26页 |
2.2.2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6-29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2.4 克隆构建 | 第30-32页 |
2.2.5 突变体及互补株构建 | 第32-33页 |
2.2.6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第33-34页 |
2.2.7 细菌存活率检测 | 第34页 |
2.2.8 活性氧(ROS)自由基检测 | 第34页 |
2.2.9 胞内离子测定 | 第34页 |
2.2.10 β-Gal报告基因检测 | 第34-35页 |
2.2.11 实时定量PCR | 第35-36页 |
2.2.12 蛋白离子结合检测 | 第36-37页 |
2.2.13 分泌蛋白Western bolt检测 | 第37页 |
2.2.14 小鼠毒力(致病性)检测 | 第37-38页 |
2.2.15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2.3 结果 | 第38-52页 |
2.3.1 T6SS4维持氧化胁迫下胞内羟基自由基水平 | 第38-39页 |
2.3.2 T6SS4通过维持氧化胁迫下胞内锌离子以提高细菌存活率 | 第39-43页 |
2.3.3 T6SS4分泌一个锌离子结合蛋白YezP | 第43-47页 |
2.3.4 T6SS4通过YezP介导其环境适应性功能 | 第47-51页 |
2.3.5 T6SS4和yezP缺失降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 | 第51-52页 |
2.4 讨论 | 第52-53页 |
2.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Zn~(2+)转运系统T6SS4-YezP-HmuR-ZnuABC的研究 | 第54-72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4-59页 |
3.2.1 试剂 | 第54页 |
3.2.2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54-57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3.2.4 GST Pull-Down | 第57-59页 |
3.2.5 膜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59页 |
3.2.6 细菌平板生长试验 | 第59页 |
3.2.7 其余方法参照第二章 | 第59页 |
3.3 结果 | 第59-70页 |
3.3.1 HmuR是YezP的外膜受体蛋白 | 第59-61页 |
3.3.2 血红素吸收转运系统hmuRSTUV分析 | 第61-63页 |
3.3.3 HmuR参与了细菌锌和铁的获得 | 第63-64页 |
3.3.4 YezP和HmuR协同参与抗氧化胁迫和胞内自由基维持 | 第64-67页 |
3.3.5 ZnuABC参与了细菌Zn2+运输 | 第67-69页 |
3.3.6 T6SS4,yezP,hmuR或znuCB缺失降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 | 第69-70页 |
3.4 讨论 | 第70页 |
3.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4的环境适应性多重调控研究 | 第72-86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2-76页 |
4.2.1 试剂 | 第72页 |
4.2.2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72-76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76页 |
4.2.4 凝胶迁移实验(EMSA) | 第76页 |
4.2.5 其余方法参照第二章 | 第76页 |
4.3 结果 | 第76-85页 |
4.3.1 T6SS4的相关调控系统 | 第76-77页 |
4.3.2 ZntR正调控T6SS4的表达 | 第77-80页 |
4.3.3 ZntR调控T6SS4以应对氧化胁迫 | 第80-82页 |
4.3.4 HpaR正调控T6SS4的表达 | 第82-83页 |
4.3.5 HpaR调控T6SS4以应对有机氧化胁迫 | 第83-85页 |
4.4 讨论 | 第85页 |
4.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87页 |
5.2 创新点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缩略词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