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2页 |
1.1 纳米给药系统简介 | 第15页 |
1.2 静电喷射技术的原理简介 | 第15-16页 |
1.3 静电喷射技术的分类 | 第16-17页 |
1.3.1 单轴静电喷射技术 | 第16页 |
1.3.2 同轴静电喷射技术 | 第16页 |
1.3.3 改进型静电喷射技术 | 第16-17页 |
1.4 基于静电喷射技术的纳米给药系统构建及其应用 | 第17-20页 |
1.4.1 单轴静电喷雾技术制备载药微球 | 第17页 |
1.4.2 单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药纳米纤维 | 第17页 |
1.4.3 静电喷射技术在药物纳米增溶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4 静电喷射技术在纳米缓控释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5 同轴静电喷射技术在药物共载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6 乳液静电纺丝技术在降低药物突释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7 静电喷射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8 其他应用 | 第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处方前期研究 | 第22-31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23-29页 |
2.2.1 SA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8页 |
2.2.2 溶出度和释放度考察 | 第28页 |
2.2.3 油水分配系数的考察 | 第28-29页 |
2.3 讨论 | 第29-30页 |
2.3.1 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9页 |
2.3.2 油水分配系数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的制备及药物释放度考察 | 第31-44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32-41页 |
3.2.1 单轴静电喷雾工艺 | 第32页 |
3.2.2 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3.2.3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处方筛选 | 第33-34页 |
3.2.4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药载比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5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6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粒径分布测定 | 第38-39页 |
3.2.7 静电喷雾微囊化物XRD表征 | 第39-40页 |
3.2.8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 第40页 |
3.2.9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处方优化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 第40-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3.3.1 SA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溶剂的确定 | 第41页 |
3.3.2 SA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3 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体外释药研究 | 第42页 |
3.3.4 SA单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XRD表征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的制备及药物释放度考察 | 第44-58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45-55页 |
4.2.1 同轴静电喷雾工艺 | 第45页 |
4.2.2 壳层溶液中材料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3 壳层溶液流速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4 壳层溶液中磷脂用量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5 同轴静电喷雾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8-50页 |
4.2.6 SA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粒径分析 | 第50-51页 |
4.2.7 SA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形态观察 | 第51页 |
4.2.8 SA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XRD表征 | 第51-52页 |
4.2.9 SA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 第52-53页 |
4.2.10 释药机制分析 | 第53-55页 |
4.3 讨论 | 第55-56页 |
4.3.1 SA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壳层材料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2 SA同轴静电喷雾微囊化物XRD表征 | 第56页 |
4.3.3 释药机制分析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静电喷雾微囊化物大鼠体肠吸收考察 | 第58-71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58-59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5.1.2 试剂 | 第58-59页 |
5.1.3 动物 | 第59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59-69页 |
5.2.1 溶液的配制 | 第59页 |
5.2.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9-63页 |
5.2.3 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 | 第63-69页 |
5.3 讨论 | 第69-70页 |
5.3.1 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的选择 | 第69页 |
5.3.2 大鼠在体肠吸收的HPLC方法的建立 | 第69页 |
5.3.3 莽草酸肠吸收部位的考察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静电喷雾微囊化物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1-83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71-72页 |
6.1.1 主要仪器 | 第71页 |
6.1.2 主要试剂 | 第71-72页 |
6.2 方法与结果 | 第72-80页 |
6.2.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2-77页 |
6.2.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7-80页 |
6.3 讨论 | 第80-81页 |
6.3.1 体内样品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80-81页 |
6.3.2 体内药动学结果分析 | 第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