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5页 |
1.4.1 设计概念研究综述 | 第12-23页 |
1.4.2 TRIZ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设计概念研究 | 第27-40页 |
2.1 概念的概述 | 第27-32页 |
2.1.1 概念的定义 | 第27-28页 |
2.1.2 概念与设计的关系 | 第28-29页 |
2.1.3 设计概念和概念设计 | 第29-32页 |
2.2 设计概念的特点与意义 | 第32-37页 |
2.2.1 设计概念的特点 | 第32页 |
2.2.2 设计概念的意义 | 第32-33页 |
2.2.3 影响设计概念形成的因素 | 第33-37页 |
2.3 设计概念与新产品开发 | 第37-39页 |
2.3.1 设计概念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 第37页 |
2.3.2 设计概念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概念车设计与TRIZ理论研究 | 第40-56页 |
3.1 概念车设计 | 第40-50页 |
3.1.1 概念车的定义与历史 | 第40-45页 |
3.1.2 概念车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 第45-46页 |
3.1.3 概念车设计的要素与流程 | 第46-50页 |
3.2 概念车的知识及其分类 | 第50-52页 |
3.2.1 概念车的知识 | 第51页 |
3.2.2 概念车的属性知识和方法知识 | 第51-52页 |
3.2.3 概念车设计中属性知识和方法知识结合的优点 | 第52页 |
3.3 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TRIZ理论 | 第52-55页 |
3.3.1 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52-55页 |
3.3.2 TRIZ理论在概念车设计领域的适用性分析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概念车的知识提取与设计概念生成方法研究 | 第56-79页 |
4.1 概念车的设计概念 | 第56-62页 |
4.1.1 概念车及其设计概念的范围与定义 | 第56-59页 |
4.1.2 概念车案例的分类 | 第59-62页 |
4.2 概念车的属性知识提取 | 第62-65页 |
4.2.1 概念车的属性知识框架构建 | 第62-64页 |
4.2.2 概念车的属性知识提取案例介绍 | 第64-65页 |
4.3 基于TRIZ理论的概念车的方法知识提取 | 第65-71页 |
4.3.1 概念车方法知识提取的实验设计 | 第66-68页 |
4.3.2 概念车的方法知识提取的实验结果分析和完善 | 第68-69页 |
4.3.3 概念车的设计概念生成方法 | 第69-71页 |
4.4 概念车的设计概念生成方法的分析 | 第71-77页 |
4.4.1 部分高频使用的概念车的设计概念生成方法分析 | 第71-73页 |
4.4.2 五种新增的概念车设计概念生成方法分析 | 第73-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概念车设计概念知识库系统的建立与设计实践 | 第79-97页 |
5.1 概念车设计概念知识库系统的建立 | 第79-86页 |
5.1.1 知识库系统与总体结构设计 | 第79-80页 |
5.1.2 基于Java语言的知识库系统的建立与实现 | 第80-83页 |
5.1.3 知识库系统的界面设计与功能介绍 | 第83-86页 |
5.2 概念车的设计概念生成方法的应用——以第六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为例 | 第86-96页 |
5.2.1 第六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任务书分析 | 第86-87页 |
5.2.2 基于大赛主题的设计概念生成 | 第87-91页 |
5.2.3 设计概念的物化 | 第91-9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 第104-105页 |
附录A | 第105-106页 |
附录B | 第106-110页 |
附录C | 第110-116页 |
附录D | 第116-121页 |
附录E | 第121-125页 |
附录F | 第125-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