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变理论的重力坝抗滑稳定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突变理论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突变理论在工程力学领域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2 突变理论在岩土工程的应用 | 第12页 |
1.2.3 突变理论在水工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突变理论在水工结构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 突变理论及其应用简介 | 第15-20页 |
2.1 初等突变理论 | 第15-17页 |
2.1.1 结构稳定性 | 第15-16页 |
2.1.2 初等突变和分类定理 | 第16-17页 |
2.2 初等突变理论的应用方式 | 第17-18页 |
2.3 初等突变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重力坝坝基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 | 第20-27页 |
3.1 抗滑稳定性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20-21页 |
3.1.1 坝基面渐进破坏的模拟方法 | 第20页 |
3.1.2 收敛性判据 | 第20页 |
3.1.3 突变性判据 | 第20-21页 |
3.2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1-26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21页 |
3.2.2 传统确定性方法计算结果 | 第21-22页 |
3.2.3 非线性有限元法计算结果 | 第22-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基于数值方法的重力坝失稳突变模型 | 第27-32页 |
4.1 常见突变模型的数值应用方式 | 第27-29页 |
4.2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9-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基于损伤本构的重力坝失稳突变模型 | 第32-52页 |
5.1 重力坝失稳破坏的简化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5.2 重力坝坝基系统平衡方程 | 第33-34页 |
5.3 峰值点处失稳的突变模型 | 第34-40页 |
5.3.1 折叠突变模型对重力坝坝基稳定性的描述 | 第34-36页 |
5.3.2 折叠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6-37页 |
5.3.3 其他几种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7-40页 |
5.4 拐点处失稳的突变模型 | 第40-45页 |
5.4.1 尖点突变模型对重力坝坝基稳定性的描述 | 第40-43页 |
5.4.2 尖点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43-44页 |
5.4.3 其他几种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44-45页 |
5.5 其他特征点处失稳的突变模型 | 第45-50页 |
5.5.1 燕尾突变模型对重力坝坝基稳定性的描述 | 第45-48页 |
5.5.2 燕尾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页 |
5.5.3 其他几种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6 基于损伤-塑性本构的重力坝失稳突变模型 | 第52-66页 |
6.1 重力坝失稳破坏的简化力学模型 | 第52-53页 |
6.2 重力坝失稳破坏的应变能突变判据 | 第53-54页 |
6.3 系统达到极限状态的充要条件 | 第54-55页 |
6.4 两种重力坝坝基面失稳模式分析 | 第55-56页 |
6.5 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比较 | 第56-60页 |
6.6 临界失稳时的能量释放量 | 第60-61页 |
6.7 尖点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61-6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7.1 结论 | 第66-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印第安人茅舍突变模型的分叉集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