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23页 |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1-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研究 | 第13-18页 |
·关于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跨文化适应 | 第20-21页 |
·同化理论 | 第21-22页 |
·城市化理论 | 第22-23页 |
2 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 | 第23-51页 |
·取样标准与调查过程 | 第23-25页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总体状况调查结果 | 第25-42页 |
·职场环境方面 | 第25-30页 |
·社会生活方面 | 第30-36页 |
·自身心理方面 | 第36-42页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个案分析 | 第42-48页 |
·个案一 | 第42-44页 |
·个案二 | 第44-46页 |
·个案三 | 第46-47页 |
·个案四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1页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不良的总体情况 | 第49页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不良的具体表现 | 第49-51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城市的生活阅历 | 第51-52页 |
·城市生活时间 | 第51页 |
·城市生活境遇 | 第51-52页 |
·城市生活变迁 | 第52页 |
·个人的发展愿景 | 第52-53页 |
·职业向往 | 第52页 |
·职业能力 | 第52-53页 |
·职业规划 | 第53页 |
·现实的情感氛围 | 第53-56页 |
·传统遗留的排斥态度 | 第53-54页 |
·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 | 第54-56页 |
·外部的环境因素 | 第56-57页 |
·政府政策因素 | 第56页 |
·企业环境因素 | 第56页 |
·社会组织因素 | 第56-57页 |
4 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的干预建议 | 第57-63页 |
·政府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 | 第57-58页 |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 第57页 |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权益 | 第57-58页 |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第58页 |
·社会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支持 | 第58-59页 |
·企业勇于担当 | 第58-59页 |
·城市居民主动接纳 | 第59页 |
·舆论媒体合理引导 | 第59页 |
·(成人)教育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引导 | 第59-61页 |
·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城市竞争能力 | 第59-60页 |
·开展城市适应教育,了解城市生活文化 | 第60页 |
·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人生发展方向 | 第60-61页 |
·发挥社区组织作用,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 第61页 |
·自身层面:为实现城市文化适应进行自我调整 | 第61-63页 |
·增强文化自觉 | 第61页 |
·改变心理认知 | 第61-62页 |
·扩大社会交往 | 第62-63页 |
5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件一 | 第68-73页 |
附件二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