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对外经济关系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9-11页
        1.1.1 城市区域合作是当今我国区域合作的重点和关键点第9-10页
        1.1.2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和核心第10页
        1.1.3 国家级的政策和战略促进城市区域合作深化推进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3-15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第17-19页
        1.5.1 研究的重点第17页
        1.5.2 研究的难点第17-18页
        1.5.3 可能的创新第18页
        1.5.4 可能的不足第18-19页
第二章 城市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第19-26页
    2.1 城市区域概念梳理第19页
    2.2 产业分工与合作概念梳理第19-20页
    2.3 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第20-23页
        2.3.1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第20-21页
        2.3.2 新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第21-22页
        2.3.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22-23页
    2.4 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经验借鉴第23-26页
        2.4.1 日本东京城市区域的成功案例第23-24页
        2.4.2 长三角城市区域的成功案例第24-26页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现状第26-34页
    3.1 本文研究区域界定第26-27页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产业概况第27-28页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潜力第28-31页
    3.4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3.5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特征第32-34页
        3.5.1 产业分工与合作伴随着产业梯度转移第32页
        3.5.2 产业分工与合作向区域外围扩展第32页
        3.5.3 产业分工与合作伴随着国家层面与省级层面的交流合作第32-33页
        3.5.4 产业分工与合作伴随着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第33-34页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证分析第34-40页
    4.1 研究方法的选取第34-36页
        4.1.1 区位商第34页
        4.1.2 比较劳动生产率第34-35页
        4.1.3 产业梯度系数第35-36页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的实证研究第36-40页
        4.2.1 从区位商的角度分析第36-38页
        4.2.2 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第38页
        4.2.3 从产业梯度系数的角度分析第38-40页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政策建议第40-44页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选择第40-41页
        5.1.1 区域产业分工的总体布局第40页
        5.1.2 区域产业分工要增加水平分工比重第40页
        5.1.3 区域产业分工与提高产业层次并重第40-41页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政策建议第41-44页
        5.2.1 创新合作理念,摆脱固有模式第41页
        5.2.2 核心城市发挥优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第41-42页
        5.2.3 增强区域合作,积极合理承接产业转移第42页
        5.2.4 积极开拓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对西开放第42-43页
        5.2.5 建立区域内部共同市场第43页
        5.2.6 增进区域内部文化认同第43-44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44-45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44页
    6.2 研究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在读期间的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对外转移研究
下一篇:基于pcDuino的人脸检测追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