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评价与启示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拟采用的研究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外部性理论 | 第18页 |
2.1.2 会总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2.1 环境成本 | 第19-20页 |
2.2.2 碳成本 | 第20页 |
2.2.3 碳排放成本 | 第20-21页 |
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1-23页 |
2.3.1 一般步骤 | 第21-22页 |
2.3.2 特点 | 第22-23页 |
第3章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体系构建与应用 | 第23-42页 |
3.1 A火电企业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3页 |
3.1.2 环保管理 | 第23-24页 |
3.1.3 公司发电量 | 第24页 |
3.2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的分类 | 第24-25页 |
3.2.1 碳排放预防成本 | 第25页 |
3.2.2 碳排放管理与教育成本 | 第25页 |
3.2.3 碳排放改善成本 | 第25页 |
3.3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 | 第25-28页 |
3.3.1 确认范围 | 第25页 |
3.3.2 确认条件 | 第25-26页 |
3.3.3 资本化 | 第26-27页 |
3.3.4 确认流程 | 第27-28页 |
3.4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计量 | 第28-32页 |
3.4.1 碳排放预防成本 | 第28-29页 |
3.4.2 碳排放管理与教育成本 | 第29-31页 |
3.4.3 碳排放改善成本 | 第31-32页 |
3.5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记录 | 第32-34页 |
3.5.1 账户设置 | 第32-33页 |
3.5.2 会计处理 | 第33-34页 |
3.6 A火电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34-39页 |
3.6.1 煤炭燃烧碳排放 | 第34-35页 |
3.6.2 燃料燃烧碳排放 | 第35-36页 |
3.6.3 脱硫过程碳排放 | 第36-37页 |
3.6.4 外购电力碳排放 | 第37-38页 |
3.6.5 碳排放量减少额 | 第38-39页 |
3.7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披露 | 第39-42页 |
3.7.1 货币化信息披露 | 第39-40页 |
3.7.2 非货币化信息披露 | 第40页 |
3.7.3 记述性信息披露 | 第40-42页 |
第4章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有效性分析 | 第42-55页 |
4.1 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碳排放成本的有效性分析模型 | 第42-47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4页 |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4-47页 |
4.2 评价模型应用 | 第47-52页 |
4.2.1 碳排放成本投入水平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4.2.2 碳排放成本产出水平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4.2.3 碳排放成本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 第51-52页 |
4.3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问题总结及改善建议 | 第52-55页 |
4.3.1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问题总结 | 第52-53页 |
4.3.2 A火电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改善建议 | 第53-5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5-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6页 |
5.3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