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1.1 CO_2排放现状及减排措施 | 第10-12页 |
| 1.1.1 CO_2排放现状 | 第10-11页 |
| 1.1.2 CO_2减排措施 | 第11-12页 |
| 1.2 二甲醚的性质及应用前景 | 第12-14页 |
| 1.2.1 二甲醚的性质 | 第12页 |
| 1.2.2 二甲醚的应用前景 | 第12-14页 |
| 1.3 二甲醚的生产工艺 | 第14-16页 |
| 1.3.1 二步法合成二甲醚 | 第14-15页 |
| 1.3.2 一步法合成二甲醚 | 第15页 |
| 1.3.3 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 | 第15-16页 |
| 1.4 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1.4.1 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组成 | 第16-17页 |
| 1.4.2 甲醇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 1.4.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 1.5 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1.5.1 助剂的影响 | 第20-21页 |
| 1.5.2 前驱体的影响 | 第21页 |
| 1.6 类水滑石概述 | 第21-23页 |
| 1.6.1 类水滑石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 第22页 |
| 1.6.2 类水滑石结构化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思路 | 第23-25页 |
| 1.7.1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 1.7.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 2.2.1 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 2.2.2 甲醇脱水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 2.2.3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7页 |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 2.3.2 比表面分析(BET) | 第26-27页 |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7页 |
| 2.3.4 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 第27页 |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7-31页 |
| 2.4.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装置及过程 | 第27-28页 |
| 2.4.2 反应产物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类水滑石双功能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 第31-45页 |
| 3.1 概述 | 第31页 |
| 3.2 CuO_2/ZnO,(Al_2O_3)(1-x)/(ZrO_2)x/HZSM-5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 3.3 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 3.3.1 催化剂晶相结构 | 第32-34页 |
| 3.3.2 SEM分析 | 第34-36页 |
| 3.3.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36页 |
| 3.3.4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第36-37页 |
| 3.4 反应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5 不同Zr含量的双功能催化剂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6 压力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7 空速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 3.8 热力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9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42-43页 |
| 3.10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助剂改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5-55页 |
| 4.1 引言 | 第45页 |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 4.3 不同的助剂改性后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46-49页 |
| 4.3.1 催化剂晶相结构 | 第46-47页 |
| 4.3.2 SEM分析 | 第47页 |
| 4.3.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47-48页 |
| 4.3.4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第48-49页 |
| 4.4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5 HZSM-5分子筛含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 4.6 HZSM-5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建议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