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3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一、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页 |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页 |
二、技术创新理论 | 第26-27页 |
三、技术进步动力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 第28-36页 |
一、甘肃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 第28-32页 |
(一)甘肃省农业科技人力规模 | 第28-31页 |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 第31-32页 |
二、甘肃省农业科技财力投入现状 | 第32-33页 |
(一)甘肃省农业科技财力投入规模 | 第32-33页 |
(二)甘肃省农业科技财力支出结构 | 第33页 |
三、甘肃省农业科技产出能力 | 第33-35页 |
四、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 | 第36-51页 |
一、模型设定 | 第36-38页 |
(一)模型选取 | 第36页 |
(二)模型设定 | 第36-38页 |
二、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38-40页 |
(一)总产出 | 第38-39页 |
(二)投入 | 第39页 |
(三)气候变量 | 第39-40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一)回归结果 | 第40-41页 |
(二)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 | 第41-49页 |
四、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全国同期对比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9页 |
一、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51-53页 |
(一)自然环境因素 | 第51页 |
(二)省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51页 |
(三)农业专业化程度 | 第51-52页 |
(四)农业科研投资 | 第52页 |
(五)要素质量变化 | 第52-53页 |
(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第53页 |
(七)农业信息化水平 | 第53页 |
二、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3-59页 |
(一)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二)变量选取 | 第54页 |
(三)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4-5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9-65页 |
一、结论 | 第59-60页 |
二、建议 | 第60-64页 |
(一)推动前沿技术不断进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 | 第60页 |
(二)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资金配置 | 第60-61页 |
(三)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吸引农业科技人才 | 第61-62页 |
(四)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技术效率 | 第62-63页 |
(五)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 第63-64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