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织机松经装置改进与经纱张力控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织机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 ·国外喷气织机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喷气织机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喷气织机后梁系统研究 | 第12-14页 |
| ·后梁系统的作用 | 第12-13页 |
| ·后梁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喷气织机后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37页 |
| ·喷气织机主要运动 | 第16-30页 |
| ·开口运动 | 第16-20页 |
| ·引纬运动 | 第20-21页 |
| ·打纬运动 | 第21-24页 |
| ·卷取运动 | 第24页 |
| ·送经运动 | 第24-30页 |
| ·织机机构运动的时间配合关系 | 第30-31页 |
| ·打纬的角位移 | 第30-31页 |
| ·开口的角位移 | 第31页 |
| ·松经曲柄的角位移 | 第31页 |
| ·后梁系统运动分析 | 第31-36页 |
| ·静力学分析 | 第31-34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喷气织机松经装置的改进设计 | 第37-50页 |
| ·光栅传感器 | 第37-39页 |
| ·步进电机 | 第39-41页 |
| ·后梁系统松经装置的改进 | 第41-48页 |
| ·松经装置的改进方案 | 第41-45页 |
| ·改进后后梁系统的静力学分析 | 第45-47页 |
| ·改进后后梁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改进前后后梁系统比较 | 第50-59页 |
| ·松经量比较 | 第50-53页 |
| ·松经装置 | 第50-51页 |
| ·松经量的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 ·松经摇臂摆角的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 ·活动后梁摆角的比较 | 第53-56页 |
| ·活动后梁初始摆角比较 | 第53-54页 |
| ·活动后梁包角的比较 | 第54页 |
| ·活动后梁摆角的比较 | 第54-56页 |
| ·经纱张力的比较 | 第56-58页 |
| ·静态经纱张力的比较 | 第56-57页 |
| ·动态经纱张力的比较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60页 |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著作、论文 | 第65-66页 |
| 附录一 主要程序代码及说明 | 第66-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