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数据 | 第1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一、股东诚信义务理论 | 第14-15页 |
二、期待利益落空理论 | 第15页 |
三、公司契约理论 | 第15-16页 |
四、社会责任理论 | 第16页 |
第二节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价值内涵 | 第16-18页 |
一、股东利益保护的逻辑必然 | 第17页 |
二、利益平衡与协调的产物 | 第17页 |
三、公权力对公司自治的适当干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我国司法解散立法理论 | 第18-19页 |
一、《公司法》第182条 | 第18页 |
二、《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1条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 第20-36页 |
第一节 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实践判断标准分析 | 第21-31页 |
一、股东会无法召开之判断 | 第21-22页 |
二、股东会无有效决议之判断 | 第22-23页 |
三、董事长期冲突引起经营管理严重困难之判断 | 第23-24页 |
四、公司存在其他严重困难之判断 | 第24-31页 |
第三节 公司经营管理情况认定 | 第31-34页 |
一、公司经营情况 | 第31-34页 |
二、外表正常经营公司 | 第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实践判断标准分析 | 第37-40页 |
一、考虑商业风险 | 第37-38页 |
二、考虑中小股东利益 | 第38-39页 |
三、扩大利益主体范围 | 第39-40页 |
四、预期目的利益丧失 | 第40页 |
第三节 重大损失之定义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 | 第42-50页 |
第一节 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实践判断标准分析 | 第43-46页 |
一、公司股权变动 | 第43-45页 |
二、公司问题解决 | 第45-46页 |
三、诉讼不符合法律规定 | 第46页 |
第三节 其他途径之运用 | 第46-49页 |
一、参照休眠公司规定 | 第46-47页 |
二、修改章程中投票制度 | 第47页 |
三、指令收购 | 第47-48页 |
四、任命公司管理人 | 第48页 |
五、判决履行特定行为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发展方向 | 第50-59页 |
第一节 程序性探讨 | 第50-53页 |
一、确立调解制度 | 第50-52页 |
二、股东举证责任分配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公司人合性受到重视 | 第53页 |
第三节 明确现有法律规定 | 第53-54页 |
第四节 以股东关系为核心将公司情况类型化 | 第54-56页 |
第五节 加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 第56-57页 |
第六节 平衡公司利益与社会责任 | 第57页 |
第七节 保持审慎的司法态度 | 第57-58页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