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东华大学户外交往空间营造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交往的必要性第10页
        1.1.2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老校区)户外交往空间的缺失第10页
        1.1.3 学生对户外交往空间的向往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第11页
        1.3.2 环境育人第11页
        1.3.3 交往活动的形式多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第11页
        1.3.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5 创新点第13页
    1.6 小结第13页
2 大学户外交往空间的认识第13-17页
    2.1 交往第13-14页
    2.2 交往类型第14页
    2.3 交往的理论依据第14页
    2.4 大学户外交往空间的界定第14-15页
    2.5 校园文化的认识第15页
    2.6 大学生行为特点分析第15-16页
        2.6.1 规律性第15页
        2.6.2 自主性第15页
        2.6.3 多样性第15-16页
    2.7 交往空间的多元化特点第16页
    2.8 校园文化与校园户外交往空间第16页
    2.9 小结第16-17页
3 案例分析第17-18页
4 文脉梳理第18-22页
    4.1 思路第18页
    4.2 基本概况第18-19页
        4.2.1 历史文脉第18页
        4.2.2 学校理念、特色第18页
        4.2.3 区位第18-19页
    4.3 校园文化的体现第19-21页
        4.3.1 符号的融入第19-20页
        4.3.2 公共艺术品的元素第20页
        4.3.3 人文环境第20-21页
    4.4“融·动”理念第21-22页
5 空间与矛盾第22-28页
    5.1 建筑性质分析图第22-23页
    5.2 校区空间分析第23-24页
        5.2.1 轴线与动线第23页
        5.2.2 人流动向分析第23-24页
    5.3 设计范围梳理第24页
    5.4 融—现状矛盾与解决第24-26页
        5.4.1 空间性与环境第24页
        5.4.2 功能混用的矛盾第24-25页
        5.4.3 交通与环境的矛盾第25页
        5.4.4 场地现状与环境的矛盾第25页
        5.4.5 功能环境待优化第25-26页
        5.4.6 休憩设施不适应与缺失第26页
    5.5 动—从空间形式到空间层次第26页
    5.6 丰富校园文化问题第26-27页
    5.7 空间形式与空间层次第27-28页
        5.7.1 集中与分散第27页
        5.7.2 串联第27页
        5.7.3 共享第27页
        5.7.4 围观第27-28页
6 空间与情感第28-39页
    6.1 场地节点与历史节点的结合设计第28-29页
    6.2 入口广场“1951”—仪式感第29-31页
        6.2.1 对标志物空间外围的隔离保护第30页
        6.2.2 道路的视觉延伸和人流走向的引导第30页
        6.2.3 建筑外围负型的应用对景观的延伸第30页
        6.2.4 主题雕塑与形象展示第30-31页
    6.3 图书馆绿地“1972”—氛围与精神第31-32页
        6.3.1 道路串联情感延伸第31-32页
        6.3.2 道路趣味性第32页
        6.3.3 空间隔离空间第32页
        6.3.4 问题变为优势,融入自然和感官元素第32页
    6.4 宿舍楼前公绿地“1980”—自由与共享第32-34页
        6.4.1 边界的开放第33页
        6.4.2 功能空间的自由组合第33页
        6.4.3 铺装与使用第33页
        6.4.4 临时性和目的性区分第33页
        6.4.5 早中晚共享第33-34页
    6.5 体育馆“1980”—设施第34-35页
        6.5.1 休息与设施第34-35页
    6.6 休闲纪念广场空间“1999”—休闲与归属感第35-36页
        6.6.1 主题性增强场所感第35页
        6.6.2 文化特色户外展示第35-36页
    6.7 学习与生活交往的过渡“0”—“不交流”空间第36-39页
        6.7.1 交往与交往的过渡第36-37页
        6.7.2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第37页
        6.7.3 装置的应用—放大感受、减压第37-39页
7 总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附录第41-4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装设计中的灵感发散性研究
下一篇:市郊新农村居民参与式空间设计研究--以上海淀山湖一村公共建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