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建筑物震害 | 第11-12页 |
1.3 钢管混凝土及组合剪力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钢管混凝土在国内外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组合剪力墙在国内外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发展应用 | 第16-32页 |
2.1 国内外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2.2 钢管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2.2.1 钢管混凝土的种类及特点 | 第18-19页 |
2.2.2 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计算规定 | 第19-20页 |
2.2.3 钢管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第20-22页 |
2.3 组合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 第22-32页 |
2.3.1 组合剪力墙的种类及特点 | 第22-23页 |
2.3.2 新型格栅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构思 | 第23-25页 |
2.3.3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承载力计算规定 | 第25-26页 |
2.3.4 组合剪力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第26-32页 |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的研讨 | 第32-44页 |
3.1 底部剪力法 | 第32页 |
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2-34页 |
3.3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34-42页 |
3.3.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假定 | 第34页 |
3.3.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3.3.3 常见的Pushover分析方法介绍 | 第35-40页 |
3.3.4 Pushover分析方法的水平加载模式 | 第40-41页 |
3.3.5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 第41-42页 |
3.3.6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点及有待完善之处 | 第42页 |
3.4 时程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第4章 工程设计实例的结构布置方案研讨 | 第44-60页 |
4.1 工程实例概况 | 第44-47页 |
4.1.1 工程背景 | 第44-46页 |
4.1.2 荷载的取值及结构材料的选取 | 第46页 |
4.1.3 抗震设防要求 | 第46-47页 |
4.2 结构布置和结构体系选型 | 第47-54页 |
4.2.1 结构布置原则 | 第47-48页 |
4.2.2 结构体系选型 | 第48-51页 |
4.2.3 梁板结构布置 | 第51-52页 |
4.2.4 梁柱节点做法 | 第52-54页 |
4.3 结构方案抗震参数指标对比分析 | 第54-57页 |
4.3.1 抗震参数指标计算 | 第54-56页 |
4.3.2 建筑超限情况的判别 | 第56-57页 |
4.4 结构方案经济性比较分析 | 第57-60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的抗震性能计算分析研究 | 第60-82页 |
5.1 结构抗震分析总体思路及性能化设计目标 | 第60-61页 |
5.1.1 结构抗震分析总体思路 | 第60页 |
5.1.2 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 | 第60-61页 |
5.2 结构多遇地震阶段计算分析 | 第61-69页 |
5.2.1 结构静力弹性计算分析 | 第61-63页 |
5.2.2 结构弹性动力时程计算分析 | 第63-69页 |
5.3 结构罕遇地震阶段弹塑性计算分析 | 第69-77页 |
5.3.1 罕遇地震下的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9-75页 |
5.3.2 罕遇地震下结构及关键构件的抗震性能评价 | 第75-77页 |
5.4 钢管混凝土框架-格栅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体系的探究 | 第77-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