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1 中国电影业银行融资的特点及现状 | 第12-22页 |
1.1 中国电影业银行融资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 近年中国各电影公司对银行融资的实践 | 第13-17页 |
1.2.1 华谊兄弟 | 第13-16页 |
1.2.2 保利博纳 | 第16页 |
1.2.3 光线传媒 | 第16-17页 |
1.3 银行的尝试 | 第17-18页 |
1.4 政府的支持政策 | 第18-22页 |
1.4.1 文化部的扶持 | 第18-20页 |
1.4.2 北京市政府的扶持 | 第20-22页 |
2 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影产业中的银行融资特点 | 第22-30页 |
2.1 美国银行融资的特点 | 第22-25页 |
2.1.1 至关重要的完片担保 | 第22-24页 |
2.1.2 美国银行融资的几种方式 | 第24-25页 |
2.1.2.1 参与设立私募电影投资基金 | 第24页 |
2.1.2.2 股权融资 | 第24页 |
2.1.2.3 夹层融资 | 第24页 |
2.1.2.4 优先贷款 | 第24-25页 |
2.1.2.5 发行AAA级债券 | 第25页 |
2.2 香港的银行融资特点 | 第25-27页 |
2.2.1 香港 | 第25-27页 |
2.2.1.1 渣打银行 | 第25-26页 |
2.2.1.2 亚洲电影投资会 | 第26-27页 |
2.3 加拿大的政府支持 | 第27-30页 |
3 中国制片业银行融资的主要难点 | 第30-37页 |
3.1 无限连带责任的不合理性 | 第30-31页 |
3.2 版权价值的模糊性 | 第31-32页 |
3.3 担保公司过严的额度控制阻碍了足额放贷 | 第32-34页 |
3.3.1 专业性不强 | 第32页 |
3.3.2 监管权力不足 | 第32-33页 |
3.3.3 担保公司自己承担的风险也很大 | 第33页 |
3.3.4 能赚到的担保费收入与国外担保公司相比来说较少 | 第33-34页 |
3.4 影视行业经营风险影响银行信心 | 第34-37页 |
3.4.1 放映场地不足 | 第34-35页 |
3.4.2 票房瞒报的现象 | 第35-37页 |
4 针对融资难点的解决方法研究 | 第37-48页 |
4.1 企业的可行策略 | 第37-39页 |
4.1.1 加强自身实力 | 第37-38页 |
4.1.2 保持与银行的密切联系 | 第38页 |
4.1.3 建立守信、规范化的运营机制 | 第38-39页 |
4.2 银行的可行策略 | 第39-41页 |
4.2.1 废除无限连带责任的做法 | 第39-40页 |
4.2.2 增强版权估值能力 | 第40页 |
4.2.3 抓紧进行金融创新 | 第40-41页 |
4.2.3.1 发行影视制作投资基金 | 第40页 |
4.2.3.2 协助制片商发行影视制作债券或者优先股 | 第40-41页 |
4.2.3.3 以预售合同作为抵押 | 第41页 |
4.2.3.4 参考历史信用记录 | 第41页 |
4.3 担保公司的可行策略 | 第41-42页 |
4.4 政府的可行策略 | 第42-48页 |
4.4.1 促进放映渠道多样化 | 第42-45页 |
4.4.1.1 增加影院数量 | 第42-43页 |
4.4.1.2 扶持主流院线之外的影院放映 | 第43-44页 |
4.4.1.3 扶持电影放映衍生市场的发展 | 第44-45页 |
4.4.2 增加电影管理部门服务功能 | 第45-48页 |
4.4.2.1 政府担保 | 第46页 |
4.4.2.2 成立权威的评估委员会 | 第46-47页 |
4.4.2.3 成立再担保基金 | 第47页 |
4.4.2.4 主导成立电影金融服务机构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