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7-8页 |
二、“赞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8-11页 |
第一章 “赞曰”的概括说明作用 | 第11-20页 |
第一节 “赞曰”的概括作用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赞曰”的说明作用 | 第14-20页 |
一、阐明为文动机 | 第14-17页 |
二、表明褒贬之情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赞曰”的宗经思想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宗经思想的所指 | 第20-22页 |
一、儒家思想为《文心雕龙》主导思想 | 第21页 |
二、孔子及《诗大序》文艺思想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宗经思想的表现 | 第22-25页 |
一、内容上强调文体的政治作用 | 第23-25页 |
二、形式上崇尚雅正的四言体诗 | 第25页 |
第三节 “赞曰”的雅正形式承载了宗经思想 | 第25-27页 |
一、四言体诗这种雅正的形式最适于表达宗经思想 | 第25-26页 |
二、《文心雕龙》正文由于论文需要不能全用四言体诗 | 第26页 |
三、“赞曰”以四言体诗的形式承载了宗经思想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赞曰”的审美追求 | 第27-47页 |
第一节 “赞曰”对文辞雅丽的审美追求 | 第28-33页 |
一、自觉追求文辞之雅 | 第28页 |
二、自觉追求文辞之丽 | 第28-33页 |
第二节 “赞曰”对动人情感的审美追求 | 第33-36页 |
一、抒情内容的多样化 | 第33-35页 |
二、抒情方式热烈激荡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赞曰”对意蕴生动的审美追求 | 第36-47页 |
一、各家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 第37-38页 |
二、赋比兴手法在《诗经》、汉儒诗论和“赞曰”中作用的不同 | 第38-40页 |
三、“赞曰”赋比兴论文的形式之美 | 第40-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