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15页 |
1.3.1 湿地 | 第14页 |
1.3.2 湿地公园 | 第14页 |
1.3.3 科普宣教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创新研究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 | 第19-38页 |
2.1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1.1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1.2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工作现状 | 第20页 |
2.2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9页 |
2.2.1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功能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2 科普宣教的目标 | 第21-22页 |
2.2.3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内容框架 | 第22-23页 |
2.2.4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对象 | 第23-24页 |
2.2.5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方式 | 第24-29页 |
2.3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2.3.1 科普宣教形式单一,参与体验性不强 | 第29页 |
2.3.2 科普宣教牌示系统内容缺乏趣味性、指代不明、标牌安装位置不易阅读 | 第29页 |
2.3.3 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人员解说力量薄弱 | 第29-30页 |
2.3.4 科普宣教主题特色不够突出 | 第30页 |
2.4 实践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2.4.1 香港湿地公园 | 第30-33页 |
2.4.2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第33-36页 |
2.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 | 第38-63页 |
3.1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 第38-41页 |
3.1.1 区位 | 第38页 |
3.1.2 水系分析 | 第38-39页 |
3.1.3 交通 | 第39-41页 |
3.1.4 气候 | 第41页 |
3.2 莲湖湾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资源分析 | 第41-44页 |
3.2.1 植物资源 | 第41-42页 |
3.2.2 动物资源 | 第42-43页 |
3.2.3 湿地景观资源 | 第43页 |
3.2.4 湿地文化资源 | 第43-44页 |
3.3 莲湖湾湿地公园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3.3.1 指导思想 | 第44页 |
3.3.2 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3.3.3 规划目标 | 第45页 |
3.3.4 科普宣教对象 | 第45页 |
3.4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主题 | 第45-46页 |
3.5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 | 第46-50页 |
3.5.1 功能分区 | 第46-48页 |
3.5.2 景观分区 | 第48-49页 |
3.5.3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总体布局 | 第49-50页 |
3.6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园林景观营建中的科普宣教设计方案 | 第50-58页 |
3.6.1 水域景观空间 | 第51页 |
3.6.2 岛屿景观空间 | 第51-58页 |
3.7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计手法总结 | 第58-59页 |
3.7.1 整体构建的思想的应用 | 第58-59页 |
3.7.2“梳理式”设计手法的应用 | 第59页 |
3.8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参与体验产品策略 | 第59-61页 |
3.8.1 荷主题游园盛会 | 第59-60页 |
3.8.2 湿地“爱鸟周”系列活动 | 第60页 |
3.8.3 湿地课堂 | 第60页 |
3.8.4 稻作文化节 | 第60-61页 |
3.8.5 湿地自然艺术家 | 第61页 |
3.8.6 “寻找湿地精灵”—寻找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的徒步摄影之旅 | 第61页 |
3.9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4.1 结论 | 第63-64页 |
4.1.1 关于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所研究的内容 | 第63页 |
4.1.2 关于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场地特征 | 第63页 |
4.1.3 关于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方案 | 第63-64页 |
4.2 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