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 第14-15页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我国政党协商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5-24页 |
一、相关概念概述 | 第15-18页 |
(一)政党 | 第15-16页 |
(二)政党协商 | 第16-17页 |
(三)实效性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 | 第18-21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多党合作理论 | 第18-19页 |
(二)列宁多党合作理论 | 第19页 |
(三)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 | 第19-20页 |
(四)江泽民、胡锦涛多党合作理论 | 第20-21页 |
三、政党协商的重要意义 | 第21-24页 |
(一)政党协商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 第21-22页 |
(二)政党协商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2-23页 |
(三)政党协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党协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4-32页 |
一、我国政党协商的现状 | 第24-29页 |
(一)我国政党协商取得的成绩 | 第24-27页 |
(二)我国政党协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二、我国政党协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一)党际内部缺乏民主协商氛围 | 第29-30页 |
(二)政党协商制度化程度不高 | 第30-31页 |
(三)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后劲不足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增强我国政党协商实效性的对策 | 第32-44页 |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营造宽松的政党协商环境 | 第32-36页 |
(一)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在协商过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 第32-34页 |
(二)为民主党派营造良好的环境 | 第34-36页 |
(三)推动党际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第36页 |
二、加强制度建设,为政党协商提供保障 | 第36-38页 |
(一)构建政党协商制度化的组织体系 | 第37页 |
(二)健全政党协商制度化的实施体系 | 第37-38页 |
三、加强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作用 | 第38-44页 |
(一)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 第39-41页 |
(二)增强民主党派政党协商主动性 | 第41-42页 |
(三)积极履行民主党派协商职能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 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