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页 |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研究的方法、内容与结构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嬗变、特征及成因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价值取向、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第18-21页 |
一、价值取向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价值观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嬗变 | 第21-22页 |
一、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一统天下 | 第21页 |
二、个体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萌芽到大行其道 | 第21-22页 |
三、个体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深化 | 第22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 | 第22-25页 |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兼容性 | 第22-23页 |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 | 第23-24页 |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可塑性 | 第24页 |
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体性与实用性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成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经济全球化引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激烈动荡 | 第25-26页 |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催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裂变 | 第26页 |
三、传统教育观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不良影响 | 第26-27页 |
四、家庭教育的偏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五、个体的独特成长经历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形成 | 第28页 |
六、网络社会的冲击纷扰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形成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 第30-40页 |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 第31-33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逻辑 | 第33-36页 |
一、当代大学生多元化价值取向奠定价值导向的基础 | 第33-34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是时代的要求 | 第34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及功能 | 第34-36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实冲突 | 第36-40页 |
一、价值需求的不均衡 | 第37页 |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倾向 | 第37-38页 |
三、价值评价的随意性和价值标准的双重性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 第40-5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认知前提 | 第40-42页 |
一、深刻认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第40-41页 |
二、正确理解价值取向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41页 |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倡导一元化价值取向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 第42-46页 |
一、传承和借鉴相结合的原则 | 第42-43页 |
二、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 | 第43-44页 |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原则 | 第44-45页 |
五、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页 |
六、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原则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 第46-52页 |
一、加强主导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 | 第46-47页 |
二、提升理性认识,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 第47页 |
三、强化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 | 第47-48页 |
四、整合各方力量,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第48-49页 |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9页 |
六、强化约束,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法制建设、法制教育过程中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