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研究--基于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3 研究文献评论第1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1.4.1 论文的创新第16-17页
        1.4.2 论文的不足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18-26页
    2.1 相关概念辨析第18-19页
        2.1.1 产业关联第18页
        2.1.2 产业耦合第18页
        2.1.3 产业融合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1页
        2.2.1 产业演进理论第19页
        2.2.2 产业关联理论第19-20页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第20页
        2.2.4 系统论第20-21页
    2.3 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的运行机制第21-22页
    2.4 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内容第22-25页
        2.4.1 产业要素耦合第22-24页
        2.4.2 产业结构耦合第24页
        2.4.3 产业布局耦合第24页
        2.4.4 产业政策耦合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现状及特点第26-33页
    3.1 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历程第26页
    3.2 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现状第26-28页
    3.3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第28-29页
    3.4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历程第29-30页
    3.5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现状及特点第30-32页
        3.5.1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现状第30-31页
        3.5.2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特点第31-32页
    3.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估算和评价第33-47页
    4.1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模型构建第33-36页
        4.1.1 耦合关联度模型构建第33-35页
        4.1.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第35-36页
    4.2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建立第36-40页
        4.2.1 指标选取原则第36-37页
        4.2.2 耦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建立第37-40页
    4.3 数据说明及权重计算第40-43页
        4.3.1 数据说明及主要来源第40-42页
        4.3.2 指标权重计算第42-43页
    4.4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子系统贡献度测度第43-44页
    4.5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第44-46页
    4.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产业耦合对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分析第47-57页
    5.1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业绩效的影响第47-51页
    5.2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51-54页
        5.2.1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品出口单价的影响第51-53页
        5.2.2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第53-54页
    5.3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第54-56页
        5.3.1 产业耦合协调水平不高第54-55页
        5.3.2 资金投入不足第55页
        5.3.3 高素质人才缺乏第55-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建议第57-59页
    6.1 打破行业壁垒,深化产业耦合效应第57页
    6.2 依托耦合效应,推动纺织产业层次化高端发展第57-58页
    6.3 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第58-5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2页
    7.1 主要结论第59-60页
    7.2 展望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及血浆外泌体microRNA表达谱的生物信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