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3 研究文献评论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创新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2.1.1 产业关联 | 第18页 |
2.1.2 产业耦合 | 第18页 |
2.1.3 产业融合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产业演进理论 | 第19页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页 |
2.2.4 系统论 | 第20-21页 |
2.3 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的运行机制 | 第21-22页 |
2.4 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内容 | 第22-25页 |
2.4.1 产业要素耦合 | 第22-24页 |
2.4.2 产业结构耦合 | 第24页 |
2.4.3 产业布局耦合 | 第24页 |
2.4.4 产业政策耦合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26-33页 |
3.1 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历程 | 第26页 |
3.2 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3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4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历程 | 第29-30页 |
3.5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30-32页 |
3.5.1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5.2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特点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估算和评价 | 第33-47页 |
4.1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33-36页 |
4.1.1 耦合关联度模型构建 | 第33-35页 |
4.1.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4.2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建立 | 第36-40页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6-37页 |
4.2.2 耦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建立 | 第37-40页 |
4.3 数据说明及权重计算 | 第40-43页 |
4.3.1 数据说明及主要来源 | 第40-42页 |
4.3.2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2-43页 |
4.4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子系统贡献度测度 | 第43-44页 |
4.5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 第44-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产业耦合对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47-57页 |
5.1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业绩效的影响 | 第47-51页 |
5.2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第51-54页 |
5.2.1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品出口单价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2 产业耦合对纺织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 第54-56页 |
5.3.1 产业耦合协调水平不高 | 第54-55页 |
5.3.2 资金投入不足 | 第55页 |
5.3.3 高素质人才缺乏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我国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6.1 打破行业壁垒,深化产业耦合效应 | 第57页 |
6.2 依托耦合效应,推动纺织产业层次化高端发展 | 第57-58页 |
6.3 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7.2 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