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1.1 材料 | 第16-17页 |
1.1.1 发病情况 | 第16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1.1.3 试验动物 | 第16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1.2 方法 | 第17-21页 |
1.2.1 实验室诊断 | 第17-19页 |
1.2.1.1 细菌分离 | 第17页 |
1.2.1.2 病料处理 | 第17-18页 |
1.2.1.3 PCR检测 | 第18页 |
1.2.1.4 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18-19页 |
1.2.2 病毒分离 | 第19页 |
1.2.2.1 鸭胚接种 | 第19页 |
1.2.2.2 鸡胚接种 | 第19页 |
1.2.2.3 尿囊液PCR检测 | 第19页 |
1.2.3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测定 | 第19页 |
1.2.4 动物回归试验 | 第19-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1页 |
2.1.1 临床症状 | 第21页 |
2.1.2 病理变化 | 第21页 |
2.2 实验室诊断 | 第21-22页 |
2.2.1 细菌分离结果 | 第21-22页 |
2.2.2 PCR检测结果 | 第22页 |
2.3 病毒分离结果 | 第22-24页 |
2.3.1 鸭胚接种结果 | 第22-23页 |
2.3.2 鸡胚接种结果 | 第23页 |
2.3.3 尿囊液PCR检测结果 | 第23-24页 |
2.4 分离株鸭坦布苏病毒致病性的初步研究结果 | 第24页 |
2.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24-27页 |
2.5.1 攻毒后采食量变化情况 | 第24-25页 |
2.5.2 攻毒后产蛋量变化 | 第25页 |
2.5.3 病理变化 | 第25页 |
2.5.4 不同组织中鸭坦布苏病毒PCR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3.1 铜陵地区该鸭场的情况 | 第27页 |
3.2 鸭坦布苏病毒铜陵株的分离鉴定 | 第27页 |
3.3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流行特点 | 第27-28页 |
3.4 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 | 第28页 |
3.5 鸭坦布苏病的防治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作者简介 | 第33-3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