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交联聚乙烯交流空间电荷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空间电荷测试技术 | 第15-18页 |
1.2.2 国内外交流空间电荷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1.2.3 聚乙烯交流空间电荷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3 电热老化下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特性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3.1 电缆老化后的空间电荷产生机制 | 第20-24页 |
1.3.2 交联聚乙烯电缆加速老化方法 | 第24-25页 |
1.3.3 老化对交联聚乙烯材料空间电荷的影响规律 | 第25-26页 |
1.3.4 空间电荷与老化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XLPE电缆本体交流空间电荷测量系统研制 | 第28-39页 |
2.1 电声脉冲法的测量原理 | 第28-30页 |
2.2 测试系统整体介绍 | 第30-31页 |
2.3 试验电缆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2.4 高压脉冲电源 | 第32-33页 |
2.5 交流相位匹配电路 | 第33-35页 |
2.6 温度梯度场回路设计 | 第35-36页 |
2.7 波形恢复处理程序 | 第36-3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交联聚乙烯电缆交流空间电荷表现形态与产生机理 | 第39-51页 |
3.1 总电荷量随交流相位的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3.2 交流电压下电缆空间电荷表现形态 | 第41-45页 |
3.2.1 交变电荷 | 第41-43页 |
3.2.2 非交变电荷 | 第43-45页 |
3.3 交流电压下电缆空间电荷产生机理 | 第45-50页 |
3.3.1 极化电荷 | 第45-46页 |
3.3.2 空间电荷 | 第46-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交联聚乙烯电缆切片交流空间电荷老化特性 | 第51-87页 |
4.1 老化实验介绍 | 第51-55页 |
4.1.1 老化试样准备和老化平台搭建 | 第51-53页 |
4.1.2 老化条件的选择 | 第53-54页 |
4.1.3 试样切割方法 | 第54-55页 |
4.2 电缆切片交流空间电荷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5-71页 |
4.2.1 实验方法介绍 | 第55-56页 |
4.2.2 电缆切片交流空间电荷特点 | 第56-61页 |
4.2.3 电缆切片陷阱密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4.2.4 电缆切片陷阱能级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3-67页 |
4.2.5 电缆切片直流空间电荷的对比研究 | 第67-71页 |
4.3 相关电气和材料性能实验辅助分析 | 第71-85页 |
4.3.1 实验方法介绍 | 第71-72页 |
4.3.2 机械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4.3.3 理化性能测试 | 第73-80页 |
4.3.4 电气性能测试 | 第80-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交联聚乙烯电缆本体交流空间电荷老化特性 | 第87-100页 |
5.1 电缆绝缘应力锥处空间电荷积聚现象 | 第87-91页 |
5.2 电缆绝缘应力锥处空间电荷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91-95页 |
5.3 温度梯度场下的电缆老化实验研究 | 第95-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3-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