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之后的美学: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三重视域
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审美正义:致奥斯维辛的幽灵 | 第9-13页 |
一、“他者”的缺席: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基础 | 第13-25页 |
(一) Logos的“同一性”模态 | 第13-19页 |
1. 他者:历史叙事中的失语者 | 第13-16页 |
2. Logos的总体暴力 | 第16-19页 |
(二)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大屠杀 | 第19-25页 |
1. 极权主义与理性话语危机 | 第19-22页 |
2. “感性学”的背离 | 第22-25页 |
二、“模仿”的暴力: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现实实践 | 第25-37页 |
(一) 原生性神话的滥用 | 第25-31页 |
1. 回归的臆想与再现的虚无 | 第25-28页 |
2. 范本的阙如与区隔的界限 | 第28-31页 |
(二) 审美政治化的歧途 | 第31-37页 |
1. 浪漫主义运动的狂飙 | 第31-34页 |
2. “河流诗”阐释的迷狂 | 第34-37页 |
三、“伦理”的重构: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未来进路 | 第37-50页 |
(一)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 第37-43页 |
1. 见证者与见证的疑难 | 第37-40页 |
2. 余烬书写与礼物的到来 | 第40-43页 |
(二) “解构”与后现代的限度 | 第43-50页 |
1. 解构之后,伦理是否可能? | 第43-46页 |
2. 共同体的意义生产 | 第46-50页 |
结语:“本应不存在,然而存在着” | 第50-53页 |
参考书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