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研究--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 ·地质遗迹的概念 | 第8-9页 |
| ·地质遗迹的分类体系 | 第9-11页 |
| ·地质遗迹的保护 | 第11-13页 |
| ·地质遗迹的评价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6页 |
|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 ·地质构造 | 第16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9页 |
| ·地貌条件 | 第16-17页 |
| ·气候条件 | 第17页 |
| ·水文条件 | 第17-18页 |
|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 第18-19页 |
| 第3章 地质遗迹资源特征 | 第19-25页 |
| ·地质遗迹类型 | 第19-20页 |
| ·地质遗迹分布格局 | 第20-21页 |
| ·典型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概述 | 第21-25页 |
| ·石林特征与成因 | 第21-22页 |
| ·天池湖特征与成因 | 第22页 |
| ·白崖等构造遗迹特征与成因 | 第22-25页 |
| 第4章 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性评价 | 第25-37页 |
| ·保护性利用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 ·保护性利用的含义 | 第25页 |
| ·保护性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 ·综合定性评价 | 第26-29页 |
| ·科学研究价值 | 第26-28页 |
| ·美学观赏价值 | 第28页 |
| ·科普教育价值 | 第28-29页 |
| ·定量评价 | 第29-37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页 |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29-32页 |
| ·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向量 | 第32页 |
| ·构建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 | 第32-34页 |
| ·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评价 | 第34-37页 |
| 第5章 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 第37-57页 |
| ·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现状 | 第37-3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 ·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模式 | 第39-57页 |
| ·地质公园的整体布局 | 第39-41页 |
| ·地质遗迹的分级保护 | 第41-44页 |
| ·地质公园的功能区划 | 第44-49页 |
| ·地质遗迹数据库及信息网络化建设 | 第49-54页 |
| ·地质遗迹科研规划 | 第54-57页 |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问题与不足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