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单铁氢化酶模型化合物合成及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8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Hmd的分离表征第10-12页
    1.3 Hmd晶体结构和性质第12-13页
    1.4 Hmd模型化合物的合成第13-15页
        1.4.1 Hmd的早期模拟第13-14页
        1.4.2 基于酶化学环境的模拟第14页
        1.4.3 基于机理的功能导向模拟第14-15页
    1.5 氢化酶模型物相关化学性质探究第15-17页
        1.5.1 CO键合性质第15页
        1.5.2 内源碱性配体的可逆质子化作用第15-16页
        1.5.3 含S单铁模型化合物生成同源二聚体第16-17页
    1.6 H_4-MPT的催化活化和催化机理第17-23页
        1.6.1 H_4-MPT对H2的超亲电活化第17-19页
        1.6.2 Hmd的介导异裂催化活化机理第19-23页
    1.7 酶-底物结合复合物和催化禁阻的研究第23-25页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5-28页
        1.8.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5-26页
        1.8.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45页
    2.1 原料与仪器第28-29页
        2.1.1 主要原料第28-29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9页
    2.2 原料的预处理第29-30页
        2.2.1 干燥用分子筛的处理第29-30页
        2.2.2 溶剂正已烷、四氢呋喃的除水第30页
        2.2.3 无水甲醇的制备第30页
        2.2.4 溶剂乙腈的纯化第30页
    2.3 Fe(CO)_2PR_3(NN)的合成第30-39页
        2.3.1 FeI_2(CO)_4 的合成第30-31页
        2.3.2 FeI_2(CO)_3PR_3的合成第31-33页
        2.3.3 Fe(CO)_2PR_3(NN)的合成第33-38页
        2.3.4 Fe(CO)_2PPh_3(NN)的合成第38-39页
    2.4 Fe(CO)_2PR_3(NN)的表征第39-41页
        2.4.1 红外光谱性质第39页
        2.4.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39页
        2.4.3 元素分析第39页
        2.4.4 电化学分析第39-41页
        2.4.5 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第41页
    2.5 Fe(CO)_2PR_3(NN)可逆的质子化反应第41-43页
        2.5.1 CO氛围下的键合反应第41页
        2.5.2 CO氛围下的质子化可逆反应第41-42页
        2.5.3 N2氛围下的质子化可逆反应第42页
        2.5.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第42-43页
    2.6 Fe(CO)_2PR_3(NN)的催化氢化反应第43-45页
        2.6.1 溶剂对催化氢化反应的影响第43页
        2.6.2 时间对催化氢化反应的影响第43-44页
        2.6.3 催化剂空白实验第44-45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5-68页
    3.1 配合物L1和L2合成及分离条件第45-48页
        3.1.1 溶剂对配合物L1合成的影响第45-46页
        3.1.2 混合方式对配合物L1合成的影响第46-47页
        3.1.3 搅拌速度对配合物L1合成的影响第47-48页
    3.2 配合物性质分析第48-58页
        3.2.1 基本性质第48-49页
        3.2.2 红外光谱分析第49-50页
        3.2.3 X-单晶衍射分析第50-54页
        3.2.4 电化学分析第54-55页
        3.2.5 配合物的催化制氢研究第55-58页
    3.3 质子化反应研究第58-63页
        3.3.1 可逆的质子化反应第58-62页
        3.3.2 密度泛函分析第62-63页
    3.4 催化氢化实验第63-68页
        3.4.1 溶剂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第64页
        3.4.2 空白对照实验第64-65页
        3.4.3 反应时间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第65-66页
        3.4.4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66-68页
第四章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酞菁氧钛的绿色合成和绿色转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直接液流甲醇燃料电池用阴极石墨毡的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