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SBR污水处理系统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SBR系统运行特征 | 第15-16页 |
1.2.2 SBR系统脱氮除磷原理 | 第16-17页 |
1.2.3 SBR系统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污水处理生物填料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生物填料SBR系统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悬浮生物填料SBR系统国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2 腐殖生物填料SBR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活性污泥生化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22-23页 |
1.5.1 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1.5.2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 第23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试验用原水与污泥 | 第25页 |
2.1.2 试验用填料 | 第25-26页 |
2.2 试验装置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8-31页 |
2.3.1 常规试验项目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2.3.2 腐殖质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3.3 污泥中胞外聚合物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3.4 污泥形貌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3.5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 | 第30-31页 |
第3章 悬浮填料SBR系统和腐殖填料SBR系统处理污水效能研究 | 第31-4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悬浮生物填料的筛选 | 第31-35页 |
3.2.1 悬浮生物填料挂膜情况比较 | 第32-33页 |
3.2.2 悬浮生物填料表面生物量分析 | 第33-34页 |
3.2.3 悬浮生物填料表面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3.3 悬浮填料SBR系统和腐殖填料SBR系统的启动试验 | 第35-38页 |
3.3.1 系统启动阶段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5-36页 |
3.3.2 系统启动阶段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 第36-38页 |
3.4 悬浮填料SBR系统和腐殖填料SBR系统稳定运行试验 | 第38-43页 |
3.4.1 系统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 第38-40页 |
3.4.2 系统去除污染物的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3.4.3 不同种类填料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双重生物填料SBR系统处理污水效能研究 | 第45-56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双重生物填料SBR系统的启动试验 | 第45-47页 |
4.3 双重生物填料SBR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效能 | 第47-49页 |
4.4 双重生物填料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49-54页 |
4.4.1 系统中污泥表面形貌分析 | 第49-51页 |
4.4.2 EPS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3 不同生物填料SBR系统活性污泥中腐殖质含量分析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不同生物填料处理污水的微生物特性分析 | 第56-63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不同生物填料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6-60页 |
5.2.1 微生物种群的丰度及多样性 | 第56-58页 |
5.2.2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 第58-60页 |
5.3 不同生物填料对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影响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