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Cr(Ⅵ)阴离子荧光印迹传感微球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5页
    1.1 铬的危害第9-13页
        1.1.1 铬的危害及来源第9-13页
    1.2 含Cr(Ⅵ)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第13-17页
        1.2.1 化学沉淀法第13-15页
        1.2.2 电解法第15页
        1.2.3 离子交换法第15-16页
        1.2.4 膜分离法第16-17页
        1.2.5 生物法第17页
    1.3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第17-21页
        1.3.1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的概述第17-18页
        1.3.2 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原理第18页
        1.3.3 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各成分及选择第18-21页
    1.4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1.4.1 溶液聚合法第21页
        1.4.2 悬浮聚合法第21页
        1.4.3 乳液聚合法第21-22页
        1.4.4 沉淀聚合法第22页
        1.4.5 溶胶-凝胶聚合法第22页
    1.5 本课题提出第22-25页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Cr(Ⅵ)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探究第25-35页
    2.1 前言第25-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8页
        2.2.1 实验试剂第26页
        2.2.2 实验仪器第26页
        2.2.3 Cr(Ⅵ)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第26-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4页
        2.3.1 功能单体的选择第28-29页
        2.3.2 印迹聚合物的形貌表征第29-30页
        2.3.3 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表征第30-31页
        2.3.4 pH的影响第31-32页
        2.3.5 初始浓度的影响第32-33页
        2.3.6 重复利用性能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以二氧化硅为内核的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35-51页
    3.1 前言第35-36页
    3.2 实验部分第36-38页
        3.2.1 实验试剂第36页
        3.2.2 实验仪器第36页
        3.2.3 以二氧化硅微球为内核的Cr(Ⅵ)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第36-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3.3.1 MPS对二氧化硅微球修饰双键的最佳条件第38-40页
        3.3.2 功能单体的选择第40页
        3.3.3 溶剂的选择第40-41页
        3.3.4 单体配比对微球性能的影响第41-47页
        3.3.5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FT-IR表征第47页
        3.3.6 Cr(Ⅵ)离子印迹微球吸附性能与荧光表征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四章 Cr(Ⅵ)阴离子印迹荧光传感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51-63页
    4.1 前言第51-52页
    4.2 实验部分第52-55页
        4.2.0 主要实验试剂第52-53页
        4.2.1 实验仪器第53页
        4.2.2 Fe_3O_4微球的制备第53页
        4.2.3 SiO_2包裹的Fe_3O_4(Fe_3O_4/SiO_2)微球的制备与表面修饰第53-54页
        4.2.4 阴离子印迹荧光传感磁性微球(IFMMs)的合成第54页
        4.2.5 IFMMs的Cr(Ⅵ)离子吸附性能第54-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4.3.1 IFMMs微球的形貌表征第55-56页
        4.3.2 IFMMs微球的红外表征第56-57页
        4.3.3 IFMMs微球的磁强度第57页
        4.3.4 不同Cr(Ⅵ)离子投入量对IFMMs微球荧光性能的影响第57-60页
        4.3.5 IFMMs微球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第60页
        4.3.6 IFMMs微球的Cr(Ⅵ)离子吸附特异性第60-61页
        4.3.7 重复利用性能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罗丹明B衍生物/碳纳米点的荧光传感器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基纤维状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