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引言 | 第11-14页 |
1.2 机载观测系统 | 第14-24页 |
1.2.1 机载观测的发展背景 | 第14-16页 |
1.2.2 AMDAR观测的覆盖率 | 第16-18页 |
1.2.3 AMDAR观测的应用——大气监测 | 第18-19页 |
1.2.4 AMDAR观测的应用——数值天气预报 | 第19-22页 |
1.2.5 中国AMDAR观测的现状 | 第22-24页 |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章 AMDAR观测原理与反演方法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35页 |
2.2 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反演 | 第35-40页 |
2.2.1 气压的测量 | 第35-36页 |
2.2.2 飞行高度的测量 | 第36页 |
2.2.3 马赫数的测量 | 第36-37页 |
2.2.4 环境气温的测量 | 第37-38页 |
2.2.5 环境风矢量的测量 | 第38-40页 |
2.3 AMDAR观测质量控制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中国AMDAR观测的评估分析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资料说明和评估实验设计 | 第46-50页 |
3.2.1 中国AMDAR观测 | 第46-47页 |
3.2.2 中国探空观测 | 第47-48页 |
3.2.3 建立AMDAR观测-探空观测比对数据对 | 第48-50页 |
3.3 匹配数据对的比对偏差 | 第50-51页 |
3.4 比对偏差的来源 | 第51-57页 |
3.4.1 仪器的测量误差 | 第51-54页 |
3.4.2 代表性误差 | 第54页 |
3.4.3 测量的环境因素影响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第四章 中国AMDAR观测的观测系统实验 | 第63-91页 |
4.1 引言 | 第63-65页 |
4.2 WRF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简介与AMDAR观测同化方案 | 第65-69页 |
4.2.1 WRF模式与WRF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简介 | 第65-66页 |
4.2.2 WRF三维变分同化中AMDAR风场观测同化方案 | 第66-69页 |
4.3 AMDAR观测系统实验资料说明 | 第69-70页 |
4.3.1 中国AMDAR观测 | 第69页 |
4.3.2 中国探空观测 | 第69页 |
4.3.3 Global Forecast System数据 | 第69-70页 |
4.4 AMDAR观测系统实验设计 | 第70-73页 |
4.4.1 WRF模式设置 | 第70-71页 |
4.4.2 观测系统实验流程 | 第71-73页 |
4.5 观测系统实验结果评估 | 第73-84页 |
4.5.1 AMDAR观测在同化实验中的时空分布 | 第73-74页 |
4.5.2 观测系统实验结果的检验方法 | 第74-75页 |
4.5.3 观测系统实验结果 | 第75-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第五章 AMDAR观测在一次局地大风事件中的应用 | 第91-121页 |
5.1 引言 | 第91-94页 |
5.2 资料说明和模拟实验设计 | 第94-95页 |
5.2.1 资料说明 | 第94-95页 |
5.2.2 模拟实验设计 | 第95页 |
5.3 “0608东南大风事件”概况 | 第95-99页 |
5.3.1 天气形势分析及观测结果 | 第95-98页 |
5.3.2 东南大风的生成过程及结构特征 | 第98-99页 |
5.4 东南大风的成因 | 第99-109页 |
5.4.1 Px的变化情况 | 第101-103页 |
5.4.2 Fy的变化情况 | 第103-104页 |
5.4.3 Fz的变化情况 | 第104-107页 |
5.4.4 Fx的变化情况 | 第107页 |
5.4.5 大风成因小结 | 第107-109页 |
5.5 讨论:峡谷内地形对东南大风形成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5.5.1 直接影响——地形强迫 | 第109-113页 |
5.5.2 间接影响——山谷风环流 | 第113-114页 |
5.6 同化AMDAR观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7 AMDAR观测在同类事件中的预警应用 | 第116页 |
5.8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1-123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 | 第125-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