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大学档案馆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中国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1.3.2 日本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2 比较样本的选择及其概况 | 第24-33页 |
2.1 比较样本的选择 | 第24页 |
2.2 比较样本的概况 | 第24-33页 |
2.2.1 中国的5所大学档案馆概况 | 第24-28页 |
2.2.2 日本的5所大学档案馆概况 | 第28-33页 |
3 中日大学档案馆发展脉络 | 第33-40页 |
3.1 中国大学档案馆发展脉络 | 第33-35页 |
3.1.1 交通大学的档案——大学档案的先河 | 第33-34页 |
3.1.2 解放后四个发展时期 | 第34-35页 |
3.2 日本大学档案馆发展脉络 | 第35-37页 |
3.3 中日大学档案馆的发展比较 | 第37-40页 |
3.3.1 发展的相同点 | 第37页 |
3.3.2 发展的不同点 | 第37-40页 |
4 中日大学档案馆性质、职能与管理体制的比较 | 第40-55页 |
4.1 中日大学档案馆性质的比较 | 第40-41页 |
4.1.1 中国大学档案馆性质 | 第40页 |
4.1.2 日本大学档案馆性质 | 第40页 |
4.1.3 中日大学档案馆性质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2 中日大学档案馆职能的比较 | 第41-49页 |
4.2.1 中国大学档案馆职能 | 第41-43页 |
4.2.2 日本大学档案馆职能 | 第43-46页 |
4.2.3 中日大学档案馆职能的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4.3 中日大学档案馆管理体制的比较 | 第49-55页 |
4.3.1 中国大学档案馆管理体制 | 第50-51页 |
4.3.2 日本大学档案馆管理体制 | 第51-53页 |
4.3.3 中日大学档案馆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 第53-55页 |
5 中日大学档案馆业务工作的比较 | 第55-76页 |
5.1 基础工作的比较 | 第56-64页 |
5.1.1 收集工作 | 第56-60页 |
5.1.2 整理和保管工作 | 第60-61页 |
5.1.3 鉴定工作 | 第61-63页 |
5.1.4 统计工作 | 第63-64页 |
5.2 开发利用工作的比较 | 第64-69页 |
5.2.1 档案检索工作 | 第64-65页 |
5.2.2 档案编研工作 | 第65-66页 |
5.2.3 档案利用工作 | 第66-69页 |
5.3 信息化建设的比较 | 第69-76页 |
5.3.1 中国大学档案信息化建设 | 第70-72页 |
5.3.2 日本大学档案信息化建设 | 第72-74页 |
5.3.3 中日大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比较分析 | 第74-76页 |
6 总结与启示 | 第76-83页 |
6.1 总结 | 第76-78页 |
6.1.1 中国大学档案馆的优势与不足 | 第76-77页 |
6.1.2 日本大学档案馆的可借鉴之处 | 第77-78页 |
6.2 启示 | 第78-83页 |
6.2.1 提高改革意识,转变传统思维 | 第78-79页 |
6.2.2 重视挖掘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 第79页 |
6.2.3 完善宣传教育职能 | 第79-80页 |
6.2.4 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 | 第80-83页 |
7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