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葡萄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葡萄的器官发生途径再生体系 | 第10-11页 |
1.2.2 葡萄的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体系 | 第11-13页 |
1.3 葡萄遗传转化途径 | 第13-15页 |
1.3.1 基因枪法 | 第13页 |
1.3.2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3-15页 |
1.4 根癌农杆菌介导葡萄转基因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4.1 外植体类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5页 |
1.4.2 培养和筛选方法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3 农杆菌株型和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7页 |
1.4.4 其他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 葡萄抗白粉病基因研究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葡萄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建立 | 第20-29页 |
2.1 材料 | 第20页 |
2.1.1 供试葡萄材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1页 |
2.2.1 葡萄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 | 第20页 |
2.2.2 葡萄胚性愈伤的诱导 | 第20-21页 |
2.2.3 葡萄体细胞胚的诱导成苗 | 第21页 |
2.2.4 不同培养基对无核白体胚的次生胚性愈伤诱导效率的影响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3.1 葡萄胚性愈伤的诱导 | 第21-23页 |
2.3.2 葡萄基因型对胚性愈伤诱导效率的影响 | 第23页 |
2.3.3 外植体和培养基对葡萄胚性愈伤诱导效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4 葡萄体细胞胚的诱导与成苗 | 第25-26页 |
2.3.5 无核白葡萄体胚的次生胚性愈伤诱导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VpCN基因转化欧洲葡萄无核白研究 | 第29-38页 |
3.1 材料 | 第29页 |
3.1.1 供试葡萄材料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1.4 植物表达载体及菌株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1页 |
3.2.1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VpCN基因序列比对与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3.2.2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VpCN基因亚细胞定位 | 第30页 |
3.2.3 农杆菌介导无核白葡萄胚性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3.3.1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VpCN基因序列比对与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3.3.2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VpCN亚细胞定位 | 第32-34页 |
3.3.3 农杆菌介导的葡萄胚性组织的遗传转化过程 | 第34-35页 |
3.3.4 原胚团和体胚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