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民族凝聚力思想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0.1.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0.1.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0.2 研究现况 | 第14-16页 |
0.2.1 当前已有的相关文献 | 第14页 |
0.2.2 已有研究涉及的内容 | 第14-16页 |
0.2.3 研究现况的总体评价 | 第16页 |
0.3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0.3.1 选题角度比较新 | 第17页 |
0.3.2 研究内容比较新 | 第17页 |
0.3.3 研究思路比较新 | 第17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0.4.1 文献分析解读的方法 | 第18页 |
0.4.2 纵向横向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0.4.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8-19页 |
1 民族凝聚力基础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1.1 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 | 第19-21页 |
1.1.1 民族的科学内涵 | 第19-20页 |
1.1.2 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 | 第20-21页 |
1.2 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1.2.1 作为合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1.2.2 作为观念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22-23页 |
1.3 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 | 第23-26页 |
1.3.1 精神凝聚功能 | 第23-24页 |
1.3.2 价值整合功能 | 第24页 |
1.3.3 民族团结功能 | 第24-25页 |
1.3.4 政策检验功能 | 第25-26页 |
2 毛泽东民族凝聚力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 第26-37页 |
2.1 毛泽东民族凝聚力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 第26-32页 |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凝聚力思想 | 第26-29页 |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凝聚力思想 | 第29-31页 |
2.1.3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思想 | 第31-32页 |
2.2 毛泽东民族凝聚力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 | 第32-37页 |
2.2.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本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3页 |
2.2.2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困境与出路探索 | 第33-35页 |
2.2.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宣传与传播运用 | 第35-37页 |
3 毛泽东民族凝聚力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7-55页 |
3.1 经济实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 | 第37-41页 |
3.1.1 经济基础是生成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原因 | 第37-38页 |
3.1.2 物质利益是激发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动因 | 第38-40页 |
3.1.3 国家富强是引领民族凝聚力的价值目标 | 第40-41页 |
3.2 民主政治是民族凝聚力的有力保证 | 第41-45页 |
3.2.1 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再凝聚的关键环节 | 第41-43页 |
3.2.2 政治制度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 第43-44页 |
3.2.3 民族政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 第44-45页 |
3.3 思想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 | 第45-49页 |
3.3.1 先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 第45-47页 |
3.3.2 传统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 第47-48页 |
3.3.3 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内在灵魂 | 第48-49页 |
3.4 统一战线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 | 第49-55页 |
3.4.1 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 第49-51页 |
3.4.2 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 | 第51-52页 |
3.4.3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 第52-55页 |
4 毛泽东民族凝聚力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5-68页 |
4.1 理论价值 | 第55-61页 |
4.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凝聚思想 | 第55-57页 |
4.1.2 升华了中华传统民族凝聚力思想 | 第57-59页 |
4.1.3 确立了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 第59-61页 |
4.2 实践价值 | 第61-68页 |
4.2.1 为凝聚中国力量明确了关键环节 | 第61-63页 |
4.2.2 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 | 第63-65页 |
4.2.3 为打击离散势力提供了方法指导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