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区域 | 第12-13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3-18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3.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2.1.1 居民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21页 |
2.1.2 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居民出行行为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2.2.1 居民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4页 |
2.2.2 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居民出行行为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公交可达性的保障性住房分布 | 第26-48页 |
3.1 公共交通可达性格局 | 第26-31页 |
3.1.1 西安市域公共交通现状 | 第26-27页 |
3.1.2 公共交通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28页 |
3.1.3 公共交通可达性测度方法 | 第28-29页 |
3.1.4 公共交通可达性特征 | 第29-31页 |
3.2 保障性住房公交时间可达性特征 | 第31-34页 |
3.2.1 保障性住房时间可达性总体特征 | 第31-33页 |
3.2.2 分类型的保障性住房时间可达性特征 | 第33-34页 |
3.3 保障性与商品性住房抽样 | 第34-47页 |
3.3.1 案例社区选取 | 第34-37页 |
3.3.2 问卷调查情况 | 第37-42页 |
3.3.3 样本个体属性特征 | 第42-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保障性和商品性住房居民出行特征及差异 | 第48-62页 |
4.1 保障性住房居民出行特征 | 第48-54页 |
4.1.1 通勤出行特征 | 第48-52页 |
4.1.2 非工作出行特征 | 第52-54页 |
4.2 商品性住房居民出行特征 | 第54-59页 |
4.2.1 通勤出行特征 | 第54-58页 |
4.2.2 非工作出行特征 | 第58-59页 |
4.3 保障性和商品性住房居民出行差异 | 第59-61页 |
4.3.1 通勤出行差异 | 第59-60页 |
4.3.2 非工作出行差异 | 第60-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及差异 | 第62-80页 |
5.1 模型与变量 | 第62-65页 |
5.2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通勤出行方式的影响及差异 | 第65-72页 |
5.2.1 公租房居民 | 第65-67页 |
5.2.2 经济适用房居民 | 第67-70页 |
5.2.3 商品房居民 | 第70-72页 |
5.3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非工作出行方式的影响及差异 | 第72-77页 |
5.3.1 公租房居民 | 第72-74页 |
5.3.2 经济适用房居民 | 第74-76页 |
5.3.3 商品房居民 | 第76-77页 |
5.4 小结 | 第77-80页 |
第6章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出行强度的影响及差异 | 第80-90页 |
6.1 模型构建 | 第80页 |
6.2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通勤出行强度的影响及差异 | 第80-84页 |
6.2.1 小汽车使用强度 | 第80-82页 |
6.2.2 公共交通使用强度 | 第82-84页 |
6.2.3 步行使用强度 | 第84页 |
6.3 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非工作出行强度的影响及差异 | 第84-88页 |
6.3.1 小汽车使用强度 | 第84-86页 |
6.3.2 公共交通使用强度 | 第86-87页 |
6.3.3 步行使用强度 | 第87-88页 |
6.4 小结 | 第88-90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0-9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附录 | 第10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