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江格尔》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江格尔》史诗研究简述 | 第11-12页 |
1.2.2 中国《江格尔》史诗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江格尔》史诗中女性形象分类研究 | 第17-29页 |
2.1 淳朴慈爱的额吉形象 | 第17-20页 |
2.1.1 汗王之母:车琴坦布绍 | 第18-19页 |
2.1.2 雄狮之母:赞丹格日勒 | 第19-20页 |
2.2 贤惠勇敢的哈腾形象 | 第20-24页 |
2.2.1 聪慧美丽的江格尔夫人 | 第20-21页 |
2.2.2 睿智果敢的珠拉赞丹 | 第21-22页 |
2.2.3 勤劳隐忍的昂吉尔乌兰 | 第22-24页 |
2.3 宝木巴中的另类女性 | 第24-29页 |
2.3.1 助力英雄成功的善良女子 | 第24-25页 |
2.3.2 阻碍英雄成功的巫婆毒妇 | 第25-29页 |
第三章 《江格尔》史诗中女性形象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 第29-41页 |
3.1 卫拉特草原女性生命力与美的象征 | 第29-33页 |
3.1.1 草原女性的外在美貌表象 | 第29-31页 |
3.1.2 巾帼英雄的内在精神气质 | 第31-33页 |
3.2 女性形象的趋同性 | 第33-37页 |
3.2.1 被超凡化的女性 | 第34-35页 |
3.2.2 被物化束缚的失语者 | 第35-37页 |
3.3 忠诚与自我间的矛盾与挣扎 | 第37-41页 |
第四章 《江格尔》史诗中女性形象特征成因分析 | 第41-53页 |
4.1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 | 第41-45页 |
4.1.1 母系社会遗风影响 | 第41-42页 |
4.1.2 草原生产方式影响 | 第42-44页 |
4.1.3 英雄崇拜为特征的部族社会 | 第44-45页 |
4.2 卫拉特蒙古族社会伦理与家庭道德中的女性认同 | 第45-49页 |
4.2.1 家庭道德规范对女性形象的认同 | 第46-48页 |
4.2.2 社会伦理习俗对女性形象的认同 | 第48-49页 |
4.3 草原文化中女性生命价值的彰显 | 第49-53页 |
4.3.1 草原文化中开放活力在女性形象的呈现 | 第49-50页 |
4.3.2 草原文化中生命意识在女性形象的凸显 | 第50-51页 |
4.3.3 生态意识在女性文学形象的呈现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