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古代戏曲论文

清初单折短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2页
    1.1 “清初”的时间界定第10-12页
    1.2 清初单折短剧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1.3 单折短剧的概观第15-18页
    1.4 单折短剧在清初繁盛的原因第18-22页
第一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文献流传收藏第22-30页
第二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思想意蕴第30-50页
    2.1 忧怀国家兴亡第30-32页
    2.2 不满社会黑暗第32-37页
        2.2.1 “这的是世态人情,叹炎凉千古共”——对拜金和势利的讽刺第33-34页
        2.2.2 “科场中一团怨气,秀才们昏天黑地”——对科场弊端的抨击第34-35页
        2.2.3 “人所怒,我所昵;我所憎,人所奇”——对社会怪异现象的审视第35-37页
    2.3 感慨人生际遇第37-43页
        2.3.1 “我想千古才人,皆千古穷人”—一感叹怀才不遇第38-42页
        2.3.2 “便有那天堂身后过,争似这生受用白云窝”——感怀坎廪平生第42-43页
    2.4 参悟人生如梦第43-45页
    2.5 颂扬才情闲趣第45-50页
        2.5.1 “问普天下锦心才子争似俺小婵娟”——赞扬才情第45-47页
        2.5.2 “真个是世间无两”——颂扬闲趣第47-50页
第三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艺术探析第50-72页
    3.1 清初单折短剧的写作特征第50-56页
        3.1.1 关目平淡呆板第50-51页
        3.1.2 排场清冷第51-53页
        3.1.3 对话体结构方式第53-54页
        3.1.4 以己身入剧的表现形式第54-56页
    3.2 清初单折短剧的文人化特征第56-64页
        3.2.1 博学的文人创作主体第56-58页
        3.2.2 单一的历史类创作题材的选取第58页
        3.2.3 重抒情轻叙事的表达方式第58-61页
        3.2.4 雅洁的语言第61-64页
        3.2.5 典雅的风格第64页
    3.3 清初单折短剧的南曲化与传奇化第64-68页
        3.3.1 北曲范围内转换宫调第67页
        3.3.2 北曲中夹用南曲第67页
        3.3.3 南北合套第67-68页
        3.3.4 全用南曲第68页
    3.4 清初单折短剧的案头化与自娱化第68-72页
第四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舞台呈现第72-76页
    4.1 清初单折短剧的舞台演出第72-73页
    4.2 清初单折短剧的表演样态第73-76页
        4.2.1 伴奏乐器第73页
        4.2.2 声腔曲调第73-74页
        4.2.3 手势身段第74-75页
        4.2.4 服饰穿戴第75-76页
第五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继承与新变第76-84页
    5.1 清初单折短剧与元杂剧在民族意识上的不同第76-78页
        5.1.1 作家社会地位不同,对新朝态度不同第76-77页
        5.1.2 主人公形象不同第77-78页
        5.1.3 清初单折短剧中有关民族意识的作品普遍表现出一种理性思考第78页
    5.2 清初单折短剧对明代单折短剧的继承与发展第78-81页
        5.2.1 作家的身份与地域第79-80页
        5.2.2 作品的题材与内容第80页
        5.2.3 作品的曲调与风格第80-81页
    5.3 清初单折短剧对清中后期单折短剧的沾溉第81-84页
第六章 清初单折短剧的文化底蕴第84-90页
    6.1 清初单折短剧与清初学术思潮的合流第84-87页
        6.1.1 理学“由王返朱”第84-85页
        6.1.2 经学“由宋返汉”第85-86页
        6.1.3 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第86-87页
    6.2 清初单折短剧的地位及影响第87-90页
结语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致谢第96-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居易茶诗研究
下一篇:论《文心雕龙》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