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植物通讯 | 第11-15页 |
1.1.1 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分类 | 第11页 |
1.1.2 挥发性有机物质与昆虫行为的关系 | 第11页 |
1.1.3 挥发性有机物质与植物对食草昆虫抗性的关系 | 第11-12页 |
1.1.4 挥发性有机物质与植物对病原菌抗性的关系 | 第12-15页 |
1.2 β-罗勒烯 | 第15-16页 |
1.2.1 罗勒烯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5页 |
1.2.2 罗勒烯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 | 第15-16页 |
1.2.3 罗勒烯在植物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 第16页 |
1.3 荧光素酶 | 第16-20页 |
1.3.1 荧光素酶的种类 | 第17页 |
1.3.2 荧光素酶的发光原理 | 第17-18页 |
1.3.3 荧光素酶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3.1 荧光素酶基因标记基因 | 第18-19页 |
1.3.3.2 活体生物体内成像 | 第19页 |
1.3.3.3 荧光报告系统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拟南芥防御途径指示基因PR1、PDF1.2、VSP2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8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2.1.1 方法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2.1 PR1、PDF1.2、VSP2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3页 |
2.2.2 PR1启动子序列核心调控元件的分析 | 第23-25页 |
2.2.3 PDF1.2启动子序列核心调控元件的分析 | 第25-26页 |
2.2.4 VSP2启动子序列核心调控元件的分析 | 第26-27页 |
2.3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PR1、PDF1.2、VSP2基因启动子序列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8-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3.1.1 材料 | 第28-29页 |
3.1.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3.1.1.2 菌株 | 第28页 |
3.1.1.3 载体与质粒 | 第28页 |
3.1.1.4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8页 |
3.1.1.5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1.1.6 培养基 | 第29页 |
3.1.2 方法 | 第29-36页 |
3.1.2.1 PR1、PDF1.2、VSP2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3.1.2.2 拟南芥总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3.1.2.3 目的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 第31页 |
3.1.2.4 PCR产物回收 | 第31-32页 |
3.1.2.5 pEASY-Blunt平末端连接及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 | 第32页 |
3.1.2.6 菌落PCR、提取质粒及双酶切验证 | 第32-34页 |
3.1.2.7 菌种保存和测序 | 第34-35页 |
3.1.2.8 pPR1、pPDF1.2、pVSP2序列的比对 | 第35页 |
3.1.2.9 荧光表达的构建 | 第35页 |
3.1.2.10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的转化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2.1 PR1、PDF1.2、VSP2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 第36-37页 |
3.2.2 测序结果比对 | 第37-39页 |
3.2.3 PR1、PDF1.2、VSP2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9页 |
3.2.4 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与菌落PCR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筛选 | 第41-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4.1.1 材料 | 第41-43页 |
4.1.1.1 供试品种 | 第41页 |
4.1.1.2 菌株和载体 | 第41页 |
4.1.1.3 药品与试剂 | 第41页 |
4.1.1.4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4.1.1.5 培养基 | 第41-43页 |
4.1.1.6 抗生素 | 第43页 |
4.1.2 方法 | 第43-46页 |
4.1.2.1 拟南芥的种植 | 第43-44页 |
4.1.2.2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44页 |
4.1.2.3 抗性苗的筛选与检测, | 第44-45页 |
4.1.2.4 转基因植株的纯合子筛选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2.1 转化子的筛选 | 第46页 |
4.2.2 PCR检测抗性苗 | 第46-47页 |
4.2.3 T_2代转基因植株的分离比统计 | 第47-48页 |
4.2.4 转基因纯和植株的筛选 | 第48-49页 |
第五章 PR1pro和PDF1.2pro纯合子转基因植株的Luciferase荧光检测 | 第49-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材料 | 第49页 |
5.1.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5.1.1.2 药品试剂 | 第49页 |
5.1.1.3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5.1.2 方法 | 第49-50页 |
5.1.2.1 纯和转基因植株的处理 | 第49页 |
5.1.2.2 高灵敏CCD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的组装 | 第49-50页 |
5.1.2.3 利用CCD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进行荧光检测 | 第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5.2.1 纯合子转基因植株的荧光检测 | 第50-51页 |
5.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52-54页 |
6.1 总结 | 第52-53页 |
6.2 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缩写表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