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流动空间”视角的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发展及规划策略研究--以韩城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1 大城市病与城市问题凸显,多中心均衡结构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范式第9页
        1.1.2 经济、社会与技术的进步,使中心城市的发展更加活跃并难以预测第9-10页
        1.1.3 全球生产体系结构调整下,中心城市所引领的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为多中心、均衡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形成奠定理论基础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跨越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第11页
    1.3 国内外中心城市形成及发展相关研究综述第11-17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5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3 小结第17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页
    1.5 技术路线第17-19页
    1.6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我国中心城市发展、演替现象及传统理论解释悖论第20-35页
    2.1 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发展与演替现象概述第21-30页
        2.1.1 珠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发展——自下而上的内生演化动力与均衡化发展第21-26页
        2.1.2 长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发展——中心城市外溢效应凸显带动区域的发展第26-30页
    2.2 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及演替特征——单中心向多中心演替第30-32页
        2.2.1 空间分布: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形成,空间发展格局日趋均衡化第31页
        2.2.2 服务职能:城市间服务职能差距缩小,核心—边缘结构逐渐模糊第31页
        2.2.3 生产组织:城市摆脱层级式单向联系,城市直接嵌入世界组织分工第31页
        2.2.4 城市规模:人口迁移呈现“重心下沉”,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增速加快第31-32页
    2.3 传统“场空间”理论对于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解释及悖论第32-35页
        2.3.1 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第32-33页
        2.3.2 传统理论解释与现实情况悖论第33-35页
第三章 流动空间理论、假说与研究框架第35-44页
    3.1 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特征变化第35-36页
        3.1.1 现实变化:连接性弱化了地理邻近性第35页
        3.1.2 理论变化:关系论代替了传统区位伦第35-36页
        3.1.3 研究范式变化:中心性过渡到网络化第36页
    3.2 流动空间理论——要素流动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第36-37页
        3.2.1 流动产生原因:空间引力与势能差异导致的空间非均质第36页
        3.2.2 流动空间的定义第36-37页
        3.2.3 流动空间特征第37页
    3.3 流动空间研究框架的建立第37-39页
    3.4 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假说第39-40页
    3.5 基于流动空间视角城市要素流测度模型建立第40-44页
        3.5.1 城市要素流分析模型建立第40-41页
        3.5.2 要素流表征指标的选择第41-44页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黄河沿岸版块中心城市韩城为例第44-65页
    4.1 韩城市发展背景第45-49页
        4.1.1 从宏观全国层面看,城市建设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与以人为本第45-46页
        4.1.2 从中观省域层面看,韩城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意义深远第46-48页
        4.1.3 从微观区域层面看,周边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领域竞争激烈第48-49页
    4.2 韩城市发展基础分析第49-52页
        4.2.1 发展优势第49-50页
        4.2.2 存在问题第50-52页
    4.3 发展趋势研判与发展目标确定第52-54页
        4.3.1 趋势研判:实现城镇化、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迫在眉睫第52-53页
        4.3.2 发展目标:建设区域综合型中心城市第53-54页
    4.4 基于流动空间视角的韩城市要素流测度分析第54-63页
        4.4.1 人口流动第54-56页
        4.4.2 交通流第56-57页
        4.4.3 资本流第57-60页
        4.4.4 信息流第60-61页
        4.4.5 中心流强度测度结果第61-63页
    4.5 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韩城市发展规划第63-65页
第五章 流动空间视角下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内在机理解释及规划对策分析第65-70页
    5.1 并行不悖的两种城镇空间发展理论第65-66页
    5.2 流动空间理论对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及发展的解释第66-68页
        5.2.1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机理分析第66-67页
        5.2.2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机理分析第67-68页
    5.3 基于流动空间视角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策略第68-70页
        5.3.1 战略前瞻——以整体、网络的视角审视区域发展第68-69页
        5.3.2 问题导向——从供给侧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第69页
        5.3.3 科学辩证——结合场空间与流动空间的综合思路第69-70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第70-73页
    6.1 主要结论第70页
    6.2 研究不足第70页
    6.3 研究展望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规合一”的县域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下一篇: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和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三个乡村旅游社区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