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8-14页 |
(一)商业贿赂违法 | 第8页 |
(二)商业贿赂犯罪 | 第8-14页 |
1.我国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定 | 第8-10页 |
2.争议——狭义说与广义说 | 第10-11页 |
3.本文认同广义说 | 第11-12页 |
4.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分类 | 第12-14页 |
二、对旧的界分路径的反思 | 第14-18页 |
(一)国内学说 | 第14-15页 |
1.“社会危害性说” | 第14页 |
2.“构成要件说” | 第14页 |
3.“列举说” | 第14-15页 |
(二)国外理论 | 第15-17页 |
1.质的区别理论 | 第15页 |
2.量的区别理论 | 第15-16页 |
3.质量的区别理论 | 第16-17页 |
(三)本文观点——“构成要件修正说” | 第17-18页 |
三、“特殊型商业贿赂犯罪”的犯罪化分析——以“回扣”为典型 | 第18-29页 |
(一)回扣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回扣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19-23页 |
1.所有回扣均是商业贿赂违法 | 第19-20页 |
2.回扣的表现形式 | 第20-23页 |
(三)回扣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 第23-29页 |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 第23-25页 |
2.“归个人所有” | 第25-26页 |
3.“经济往来” | 第26-27页 |
4.“违反国家规定” | 第27-29页 |
四、“普通型商业贿赂犯罪”的犯罪化分析 | 第29-34页 |
(一)各类犯罪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二)保护法益的分析 | 第30-31页 |
1.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 第30页 |
2.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 第30页 |
3.小结 | 第30-31页 |
(三)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 | 第31-34页 |
1.“商业活动领域” | 第31页 |
2.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 第31-32页 |
3.贿赂的本质 | 第32页 |
4.“数额较大” | 第32-33页 |
5.贿赂的方式 | 第33-34页 |
五、商业贿赂犯罪之反思 | 第34-37页 |
(一)“其他单位人员”未被得到合理的解释 | 第34页 |
(二)规制外国公职人员和经济组织的不足 | 第34-35页 |
(三)贿赂范围规定的过窄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