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型煤制棒制作技术探讨 | 第13-23页 |
1.1 原煤的各种成分对制气的影响 | 第13页 |
1.2 型煤的制作 | 第13-16页 |
1.2.1 腐殖酸钠粘结剂的提取 | 第14页 |
1.2.2 腐植酸钠粘结剂主要原料 | 第14-15页 |
1.2.3 腐植酸钠含量分析 | 第15页 |
1.2.4 褐煤粒度 | 第15页 |
1.2.5 腐殖酸钠粘结剂的制取工艺 | 第15-16页 |
1.3 制取的腐植酸钠对原煤的配液 | 第16-17页 |
1.4 原煤的配比 | 第17-20页 |
1.4.1 原煤配比技术指标 | 第18页 |
1.4.2 原煤粒度指标 | 第18页 |
1.4.3 原煤的软硬煤配比 | 第18-19页 |
1.4.4 原煤配比水分指标 | 第19-20页 |
1.5 沤煤的沤制 | 第20页 |
1.6 煤棒机的选型 | 第20-22页 |
1.6.1 棒机套管选择 | 第20-21页 |
1.6.2 棒机绞叶的装配 | 第21-22页 |
1.6.3 棒机走料筒与机芯盘的更换 | 第22页 |
1.7 型煤的烘干 | 第22页 |
1.8 型煤质量判断的标准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型煤制气技术 | 第23-31页 |
2.1 型煤制气技术理念 | 第23-24页 |
2.2 型煤制气的工艺原理 | 第24-25页 |
2.2.1 以空气为气化剂的气化反应 | 第24页 |
2.2.2 以蒸汽为气化剂的反应 | 第24页 |
2.2.3 间歇式固定层气化法的五个阶段 | 第24-25页 |
2.3 型煤制气正常操作要点 | 第25-31页 |
2.3.1 炭层控制 | 第25-26页 |
2.3.2 温度控制 | 第26-27页 |
2.3.3 气化层温度 | 第27页 |
2.3.4 入炉风压控制 | 第27-28页 |
2.3.4.1 高风压值工况 | 第27-28页 |
2.3.4.2 低风压值工况 | 第28页 |
2.3.5 入炉蒸汽压力的控制 | 第28-29页 |
2.3.6 气体成份控制 | 第29-30页 |
2.3.7 上下吹时间比例控制 | 第30页 |
2.3.8 炉条机控制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制棒中腐殖酸钠粘结剂配比实验 | 第31-45页 |
3.1 腐植酸钠粘结剂制取原理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3.3 腐殖酸含量的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4 腐殖酸钠抽提温度实验设计 | 第32-34页 |
3.4.1 腐殖酸钠粘结剂的抽提工序 | 第32-33页 |
3.4.2 腐殖酸钠的反应温度实验数据及现象 | 第33-34页 |
3.5 褐煤使用量与液碱使用量实验设计 | 第34-40页 |
3.5.1 褐煤使用量实验设计 | 第34页 |
3.5.2 液碱使用量实验设计 | 第34页 |
3.5.3 型煤制作褐煤制液实验设备 | 第34-36页 |
3.5.4 云南褐煤与内蒙褐煤原料分析数据 | 第36-37页 |
3.5.5 原煤配比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3.5.6 云南褐煤与内蒙褐煤制液配煤及返料结果 | 第38-40页 |
3.6 腐殖酸含量高的褐煤制液三种反应原料配比实验 | 第40-42页 |
3.6.1 腐殖酸含量高的褐煤制液配煤返料结果 | 第40-41页 |
3.6.2 腐殖酸含量高的褐煤制液三种反应原料配比实验工艺现象 | 第41页 |
3.6.3 腐殖酸含量高的褐煤制液三种反应原料配比实验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固定床型煤制气实验 | 第45-55页 |
4.1 型煤制气实验设计 | 第45页 |
4.2 制气工段主要设备 | 第45-47页 |
4.3 改变气化反应温度实验 | 第47-50页 |
4.3.1 改变气化反应温度实验工况数据 | 第47-50页 |
4.3.2 改变气化反应温度实验分析 | 第50页 |
4.4 入炉蒸汽对气化反应的影响实验 | 第50-54页 |
4.4.1 入炉蒸汽对气化反应的影响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4.4.2 入炉蒸汽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3 入炉蒸汽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次实验在实际生产中所取得的效果 | 第55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5.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